绵阳信息化巡礼

——写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

绵阳市市场信息协会 刘庆 许登祥


    在广袤的川西北平原,有一座城市。


  它曾是鲜为人知的“两弹”研发基地,默默地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提供了强大支持;


  它也是中国唯一科技城,曾孕育出像“长虹”这样优秀的民族工业品牌。

  它就是绵阳。

    绵阳,过去川西北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在建国后走上了规模发展之路。解放前绵阳工业门类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工业科技一片空白,既无独立的工业科研机构,又无像样的科研仪器和设备,更没有专门从事工业科研的人员。城区面积1平方公里,人口仅2万。绵阳的信息产业,即邮电业非常落后,绵阳邮电局仅有员工25人,共有长途报话线路9条,电报电路8条,长途和市内电话交换机1台50门,安装用户单机40部。1958年以后绵阳是国家三线建设重点地区,国家在绵阳布点建设了一批重要的电子军工企业,奠定了绵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 

 
    现在的绵阳,在经历了5.12特大地震的破坏后涅槃重生。在面临灾后重建巨大压力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艰难局势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委领导的带领下,全市各部门和各县(市)区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主线,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发展路径,大力实施“规划项目投资突破年”,奋力推进“三个加快”,全市经济止滑回升、爬坡上行、加快发展。


    2008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地震影响,但坚强的绵阳人民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建设,虽然主要经济指标大幅下滑,但仍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增长,灾后恢复重建顺利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城市信息化排名全国前列。绵阳市电子信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3.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52.1亿元,占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的58.7%和64.8%,分别占绵阳市工业值的36%和44%。2008年7月14日,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公布2008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长虹连续四年进入榜单,与中国移动、央视、海尔、联想等巨头组成了拥有15名队员的中国“品牌国家队”。而四川九洲电器集团也荣列2008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与元器件制造业第11名。


    回首过去,弱变强科技兴绵


    1949年到1978年,绵阳的工业基础由弱变强,规模由小变大,工业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1950—1952年,绵阳工业总投资为203万元,机械、煤炭、发电、食品、印刷等行业近20家骨干企业相继诞生,从而工业的雏形形成。1965年绵阳工业企业共有908家,总产值达到1.45亿元,比1962年增长48.3%。长虹机器厂,涪江机器厂,华丰无线电器材厂、涪江有线电厂研制技术跃居全国前列,绵阳的电子工业、军工企业全国有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绵阳的工业科技送来了大发展的春天。从20世纪80年代起,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得以广泛应用,引发了一场新的全球性产业革命。1985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绵阳地区,建立省辖地级市。绵阳大力实施“军转民”科技兴市战略,积极引导以长虹、九洲为代表的企业,实现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当年绵阳市幅员2万平方公里,人口470多万,其中城镇人口60余万。全市的社会总产值有52.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8.32亿元。1985年到1989年全市工业企业累计开展经济、技术合作项目531项,到1989年底绵阳市与全国20多个省市以及50多个地、市州和3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经济技术合作组织314个,参与单位800多家。1988年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科技兴绵”战略,激励全市人民掀起了“科技兴企”热潮。这股热潮推动着绵阳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也推动着绵阳信息产业大踏步地向前迈进。


    2002年四川信息产业营业收入为481亿元,2003年实现营业收入550亿元,完成增加值276亿元。而绵阳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利润及增加值分别占全行业的19.4%和37%;主要以数字视听产品为主,制造业产值达160亿元,占全行业制造业产值一半;视听产品产业链基本形成,信息安全产业链初步形成,光电子产业链也形成雏形,集成电路产业链正在形成。长虹彩电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全球用户仅次于韩国三星居世界第二;半导体分立器件产值全国第一;DVD出口全国第三;磁材产值全国第四。


    2004年绵阳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仍然以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主,但消费类电子产品在全行业的份额逐年降低,以雷达产品为代表的投资类产品增长迅速。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145亿元,其中新产品产值为109.5亿元,新产品率为75.5%。电子信息企业在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中,不断使用新的技术,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生产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满足市场变化的需要。长虹集团在继续发展传统CRT彩电的同时,加大了背投电视的市场推广力度,液晶、等离子等平板产品也开始推向市场,数字高清电视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长虹背投电视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0%。长虹公司领导班子调整后,显示出了产业多元化的倾向。2004年,长虹与朝华科技合资成立了四川长虹朝华信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10月,长虹宣布加入“闪联”。九洲集团在2004年销售收入增长26.8%。在全国第十七家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名中绵阳长虹集团排名10位,九洲电器集团当时位列97位。


    在2004年底,绵阳全市通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共铺设光缆超过10万芯千米;宽带骨干网核心交换能力总和达2048G;因特网城市出口带宽达到5G;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1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9.7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15.4万户,其中宽带用户近10万户;互联网用户数每百人达到6.14户,城市电话主线普及率每百人达51.2线。


    2005年是实施“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绵阳发展的重要转折之年。绵阳市电子信息全行业以推动技术进步、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为重点,以实现提速增效为主线,狠抓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长虹背投电视LCD、PDP销售同比增长超过10倍。同年9月,信产部批准绵阳可继承为国家视听产品产业园。当年全市有邮政局(所)433所,实现邮政业务总量1.26亿元。移动、联通、网通、铁通等通讯公司在绵阳运行良好。电信用户突破一百万大关,业务收入实现持续增长,网络支撑保障有力,全市网络接通率达到99.00%,累计达到99.08%,比上年同期提高2.77个百分点。电路开通及时率数据准确率达到100%。移动通讯方面,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00万元,其中用于精品网络建设投资达到2400万元,顺利完成九环线工程。整个通讯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3.42亿元,增长11.3%。年末全市固定电话机用户达109.58万户,增长11.5%,其中住宅电话50.79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25.68万户,增长5%;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18.4万户,增长19.2%。在2005年,绵阳市领取许可证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有绵阳人民广播电台、绵阳电视台等5家。绵阳市成为中国西部市(州)级第一个有线数字电视试点城市。金融信息化方面,绵阳实现银行卡跨行联网通用,利用银行信贷咨询系统防范信贷风险,绵阳市各金融机构通过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实现全国联网,系统拥有联网金融机构197家。 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市场信息体系在2004年初步建立。全市362个市场都普遍重视开发信息资源。在高水批发市场、临江市场等地都设立了市场信息服务站。在城市信息化建设方面,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网络资源整合和政务网介入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在这一年,全市经济走出了低位徘徊的局面,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实现GDP482.53亿元,同比增长13%,高出“十五”平均增速3.1个百分点。


    把握现在,危机中信息畅通


    2006年绵阳提出了“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规划》指出要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运转机制;坚持信息化工作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原则。把信息化工作作为考核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市目标考核。要优化信息化政策环境;积极研究、制定和完善与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消费政策、吸引和激励人才政策、分配政策以及其他有关政策,促进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应用和信息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要建立多样化投融资渠道;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列入我市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市财政每年根据信息化建设实际需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及重点应用项目建设。要加强信息化宣传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信息化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


   2007年绵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绵阳城市信息化管理和社会治安防范水平,构建城市应急管理和便民服务基础平台,分期分批建设绵阳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07年,绵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销售收入分别占四川电子信息产业的61.14%和59.96%,而实现利税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四川电子信息产业的20.9%和21.67%。全市有邮政局(所)424所,实现邮政业务总量1.99亿元。移动、联通、网通、铁通等通讯公司在绵阳运行的良好,绵阳电信、移动通讯、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市城乡。年末全市固定电话机用户达124.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05.2万户,增长28.1%;国际互联网用户26.2万户,增长23.9%。市级单位计算机上网率为100%,区(市)县、乡(镇)级单位的计算机上网率为70%以上。初步形成“ 三电”(电话、电视、电子计算机)、“三线”(电话线、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通讯线),天、地、空立体综合应用格局。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绵阳市的信息化建设遭到了极大破坏。北川政务网全部毁损,安县、江油、平武政务网及30余个市级部门网络设备设施严重受损,绵阳政务网信息发布系统和应用系统瘫痪。一时间通信、交通中断,灾区和外面的信息完全隔绝。为了获悉灾区的情况,党中央要求部队不惜一切代价突进灾区,接通联系,把第一手信息传递出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灾区信息于5月13日01:15通过卫星电话、互联网等渠道先后传递出来。中央得以及时掌握了北川等极重震区的情况,制订了相应的救灾方案,并有效实施。在整个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广播、报纸、电视、电话、网络通信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让我们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到信息的重要性。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绵阳的各个信息通讯企业都表现出英勇奋战、无私奉献的精神,其中有许多可歌可泣先进集体和个人。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 【收藏】 【关闭】 【打印
要闻播报
科教文卫
市场纵横
绵州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