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加快信息化发展 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4-07-07  发稿编辑:韩春梅

 

绵阳市委党校信息技术中心  周亚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具潜力的生产力,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也已成为一个地区或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四化”同步的发展道路,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为犄角,发展镇乡信息化将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之一。

绵阳市是成渝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也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唯一科技城,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是四川省第二个建成区超过100平方公里及人口超过百万的“双百”型大城市,下辖9个区市县,并代管四川省政府科学城办事处。全市现有乡镇建制276个,其中乡133个,镇144个,农村村委会3287个,城市街道办事处18个,乡镇社区居委会471个。对于绵阳市为数众多的乡镇来说,信息化建设却并不是触手可及的,经济条件不充裕成为发展信息化的最大桎梏。

一、加强乡镇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信息化发展有利于推动乡镇产业的发展。
现在农村里的信息要传出来也是非常重要的。农村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因为信息不畅没有人知道农村里还有这么多东西,农村里的东西也没有传出去,一个是信息出不去,一个是物流出不去,所以使大量宝贵资源出不去。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一些传统的种、养殖模式、销售渠道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的需求,农产品种难、卖难的现象时有发生,从信息化建设入手,可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农村信息流通不畅的弊端。
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加农户,信息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要加大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社的信息化试点建设,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管理现代企业、促进农村合作社的建设,全面提高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使之能够更迅速、更经济、更优质地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对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可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2、信息化发展有利于促进乡镇文化的繁荣发展。

近年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三网融合”,有效地开拓了文化发展的平台和空间,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同时,信息技术成就了新兴文化的业态,成为当今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预示了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当科技与文化碰撞交融,传统文化的创造、传播、消费方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新的文化形态也就随之产生,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文化产业与新媒体、新技术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数字出版、数字音乐、数字娱乐将成为快速发展的新文化形态,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实现文化发展繁荣,加快发展新文化形态,建设文化高地,扩大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以互联网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忽略的舆论力量,它自身的独特优势决定了其在传媒方面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随着互联网技术层面实现从Web1.0到Web2.0的跨越,信息传播形态也从网络媒体新闻到论坛社区、博客、微博,SNS(社交网站)。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信息量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彻底变化。

3、信息化发展有利于为乡镇居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利用信息网站方便、快捷、覆盖面广的功能,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全方位、规范透明服务,达到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节约人力、物力的效果。

二、绵阳市乡镇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近年来,绵阳市各县按照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乡镇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1、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发展。

全市3400个行政村“农村信息服务站”和“惠民信息服务网”建设工作,年均收发信息上万条。农村通过推广使用“农村信息服务站”、“惠民信息服务网”、“含增模式”、“96168语音固定电话”、“农信通”手机短信和农业信息入户“111”工程等服务项目,有效促进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推动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全市各乡镇基本完成“村村通电话,乡乡通网络”的目标,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无线通讯网络全覆盖,互联网接通到所有乡镇(街道)和部分村社。

2、信息服务与应用系统发展迅速。

目前,我市有市级广播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7座。市级广播电台开设频率3个,市级电视台开设频道3个;县级广播电视台开设广播频率7个。利用各级农业信息平台和农业部供求信息“一站通”,加强本地特色农产品网上促销宣传活动,初步形成了“上连部省、中连市场、下连乡镇”的网络格局。

3、农村信息的内容日臻完善。

与运营商合作,建立《绵阳市农业手机短信平台》的单机版和网络版,实现与《绵阳农业信息网》无缝挂接;建立手机短信使用电话资源库。从各县市区收集短信发送人员的电话号码约9700户,包涵县乡镇和村社农业干部、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村经纪人、科技大户、专业户等;三是建立农业信息采编制度。全年发送农情信息80余条,如小春收获时禁烧秸秆、洪灾之后加强田管、重要病虫疫情等,覆盖农村基层干部、种植大户2万人(次)。

4、信息服务组织得到了较快的扩展。

目前,直接开展信息服务的组织已由过去单一的农业部门扩展到了农业部门以外的涉农部门和其它部门,主要包括:农业局、科技局、水务局、畜牧局、气象局、商贸委、广播电视台、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初步建立了农业与涉农部门之间、系统上下之间以及电信运营、信息服务组织之间的协作协调机制。在这些部门之间,网通、移动、联通公司及广播电视台等电信营运商既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信息网络、信息技术等平台,又直接参与农村信息服务。如科技局实施的“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已覆盖了我市90%的广大农村。他们还和网通、广播电视合作充分利用电话、电视、广播电台等大众传媒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科技致富信息,受到了农民的称赞。

三、绵阳市乡镇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通过走访和调查,对我市乡镇信息化建设现状有了初步了解:我市乡镇信息化程度低,农产品特色不能最大发挥,增收效果不明显。同时农村村民对信息化建设的巨大作用没有很好的了解和认识,对于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的推动作用和农业增产增收没有充分认识。

1、我市乡镇缺乏懂电脑、懂市场、懂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农民对信息是有需求,但却没能通过信息指导生产;从调查中发现,我市乡镇信息网络的管理不健全信息传输渠道也不够通畅,没有形成信息主流渠道;农户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形成规模化生产,必然会产生对信息的强烈需求在生产没有形成规模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购买电脑电话、支付上网的费用。乡镇信息化建设是乡镇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在乡镇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基础薄弱,人员不稳定,业务水平不高,思想上不重视等因素导致乡镇信息化建设存在应付现象。

2、农村信息资源利用不够理想、信息进村入户难。主要是信息化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工作方法、措施明显滞后,信息资源分散、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农民信息素质不高,各县(市区)的乡镇(街道)发展不平衡等。

3、个别乡镇对信息化发展重视不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等、靠、要”思想。等上级安排,工作主动性不强;靠上级解决问题,自己不想办法;要上级资助,自己不争取资金。再是对信息化的认识肤浅,简单地认为信息化建设有了计算机和办公室,就是完成了信息化建设任务。主要原因是对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足,实际上有很多乡镇领导并不知道信息化可以做什么,总认为虚无缥缈,可有可无,导致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到位,人员不到位的现象。而乡镇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没有领导的支持,那只能是表面的应付,不可能有深层次的发展。加上乡镇一级的资金本身就相当紧张,领导更无意愿投资信息化发展。

四、加强我市乡镇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对乡镇信息化发展项目要进行统一的规划。

开展信息化建设要杜绝“头脑发热,一窝蜂上”的状况,避免这种缺乏社会应用基础的信息化而带来的不见效益,网站无人维护、网页内容不更新等现象。因此在建设之初必须做到统一规划。
要根据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绵阳市乡镇发展的基本情况,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而又具体的乡镇信息化建设方案,具体指导并监督本地区的乡镇信息化建设;另外,上述规划应该从信息化评估指标、资金来源、建设和运营管理方式等方面对乡镇信息化建设项目及其资格条件进行严格管理,例如可以设置一些准入条件,防止某些基层单位的盲目建设。

2、加强管理和协调工作,建立有效运行机制。
乡镇信息化建设同样需要大力加强管理和协调工作。尽管作为基层单位的乡镇信息化建设对资源整合的要求不是很强烈,但是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同样也是很重要的。目前,有些乡镇信息化建设的试点项目往往是由某个部门出于本部门的工作发展需要独自承担的,这样做虽然阻力会比较小,但是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资源整合的要求会越来越多,来自其他部门的阻力也就会逐渐增加,从而对今后的发展不利。因此,在建设初期就需要协调各方关系,加强共建,建立协作机制,使得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协同推进,确保信息化的顺利推进。

3、乡镇信息化要提供传统的业务,突出乡镇特色。

乡镇信息化建设要想得到公众关注,与其他地方的信息化建设一样,就是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让公众有亲身体会。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其实很多,除了那些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以网络来提供的传统业务内容(如家政、就业等)外,网络教育、网络培训、电子商务以及各种互联网信息资源等是乡镇信息化应用的重要方式。在开展这些信息化服务的过程当中,突出乡镇特色非常重要,要为广大农民提供农村种养殖科技查询、产品市场信息等,而且为电子政务、村务和平安村镇建设提供有效支撑,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特色产业(品)、旅游、历史人文与风土人情等,使互联网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工具。为此,在开展信息化时,乡镇应该安排相应的机构与人员以及足够的资金,用于购买有关的信息资源服务及实现本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

4、加强对乡镇的信息技术培训,普及上网知识。

只有进一步完善信息体系建设建立一支优秀的信息员队伍,逐步普及信息化知识,才能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的作用。

首先,乡镇要备一名以上具备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员,村信息员纳入村干部序列(也可由村干部兼任),但工资待遇可与服务挂钩,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使村级信息服务员成为村干部的一员。

其次,培训一批村干部、农村知识青年,作为农村信息化服务和普及的中坚力量,以点带面,提高农村群众的信息意识和能力。

再次,组织编写通俗易懂的农民上网培训教材,在培训过程中同时注入大量的农业和农村信息,让农民在培训中拥有信息、应用信息,更新观念、开阔思路。

最后、有选择地建立相应的村信息采集点,并及时将信息发布到所建立的综合网站上,这样才能健全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系统,才能提高现有网络的利用效率和运行效率,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