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 杨 艳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决策,需要对新“四化”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理清思路,找准方向,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本文正是在此形势下,通过深入分析绵阳市“四化”发展的现状,寻求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一、绵阳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所进行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效
(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打造经济“升级版”
2013年,绵阳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大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建立了四大班子领导定点联系机制,对60户4亿元重点企业进行帮扶,推动了“2+4”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提速。在重审科技城建设十来年的基础上,绵阳更从科技城建设体制与机制上予以纵深推进,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继出台《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扶持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
(二)坚持产城、园城一体化,推动产城、园城协调发展
绵阳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绵阳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序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大力推进优势企业、产业、园区“三倍增”跨越,“2+4”优势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更优、传统优势产业更强,长虹佳华、新晨动力在香港上市,全市注册上市企业达到10家。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入选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一卡通”、主城区4G网络基站建设加快推进。
(三)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绵阳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制度改革创新,逐步推进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基本形成功能区域合理分明、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农村改革重点突破的良好局面。加强行政村村域布局的优化调整,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以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和古村保护型等形态,优化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编制完善建设规划。
二、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程度较低
绵阳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过多年发展,实现了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但由于绵阳信息化建设还处于成长阶段,对信息化的投入还处于循序渐进的过程,信息产业的技术能力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能力不强,还没有有效地融入其中。信息化在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加强城镇综合管理、推进农业信息化等方面还存在着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的矛盾与不足,制约了“四化”同步发展的进程。
(二)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
长期以来,绵阳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特别是服务业发展缓慢,影响了就业岗位的增加,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抑制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和城乡消费需求的增长,不利于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利于提高城乡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乃至现代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
(三)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错位,农村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
从绵阳三次产业演变特征来看,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其变动趋势与发达地区产业化的发展规律是吻合的。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上却存在明显的不对应。2012年,绵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3:52.4:31.3,呈“二、三、一”格局,而按三次产业分的就业人员构成比例为38.34:30.32:31.35,呈“一、三、二”格局。反映出第二产业创造的社会价值与吸纳的就业人数不平衡。因此,绵阳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错位的特征比较突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亟待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聚集。
三、加快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以“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为先导,带动“四化”同步发展
首先,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目标,尽快提升信息化水平。信息产业属于绵阳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但同时信息化也具有高投入性的特点,需要高强度的资金投入和智力投入。从绵阳目前的投入来看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是要引导金融业去扶持信息产业,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与适度倾斜。其次,以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为途径,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科技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作用,坚持创新驱动,建立适应创新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再次,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基础,提升城镇化质量。要进一步发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城乡人口合理布局的长效机制,统筹绵阳九个县(市)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优化城市布局,缓解中心城区的压力,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积聚能力强的中等城市,增强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另外,还要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尽快解决半城镇化的问题,对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进行改革,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的问题,以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以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为支撑,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力度。绵阳要针对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加大财政对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调整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涉农的信贷投入,确保资金层面上给予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支持
(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在促进“两化”互动发展上力求新突破
首先,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绘制新型城镇化美好蓝图。加快绵阳全市各级城市(城镇)规划建设步伐,强化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切实做到以科学规划指导和推动城镇建设。其次,以区域协调为重点,构建绵阳现代新型城乡体系。要提升中心城区、壮大重点新城、培育新市镇、建设新社区,形成布局优化、衔接紧密、功能完善、统筹发展的现代新型城乡体系。再次,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做好新型城镇化的政策配套。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深刻的社会变革系统工程,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以改革突破体制障碍,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一是完善就业政策,二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三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三)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首先,全面落实党的农村基本政策,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要持续增大财政投入。全面贯彻落实财政支农政策,用好、管好中央、省级财政支农项目资金。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其次,坚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认真学习借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通过重点培育专业性土地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规范化管理。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林木采伐管理,林权抵押贷款,规范林地流转和林权交易等配套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水务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小微型水利工程作用。再次,不断扩大农业开放力度,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将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市区、市级有关部门,对重大建设项目明确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责任部门、科室和具体责任人。将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落实到市县级领导牵头负责,协调解决具体问题、检查督促落实。健全激励机制,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和重要督查事项,在市对县市区的现场考评中纳入上述内容。
参考文献:
[1] 绵阳市统计局.《绵阳统计年鉴2013》[M]. 北京:中国统计出征社,2013.
[2] 绵阳市统计局. 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j.my.gov.cn/bmwz/942957664655114240/20140314/965992.html
[3]绵阳市委农办.绵阳农民调查报告[J/OL]. http://govinfo.nlc.gov.cn/scsfz/xxgk/scstjj/201212/P020121206059516848702.doc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