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社科联副主席 刘仲平
成都经济区(以下简称“区内”)是四川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是成渝经济区中最为活跃的地带,是全国具有重要增长潜力的地区之一。成都经济区建设、成都城市群发展、成都平原经济区、成都经济区延伸的“8+3”共谋发展格局,成为各方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作为党委政府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社科工作,也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增添措施,努力为成都经济区建设更好服务。其中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建立成都经济区社科联,以此为载体,整合区内社科资源,组织区内社科界更好发挥推动成都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一、建立成都经济区社科联的机遇与挑战
(一)资源优势
1、成都经济区内社科事业的基础相当扎实。
社科资源丰富。区内社科组织众多,已形成了良好的组织体系;社科人才富集,社科研究基础扎实,成果丰硕。有的社科专家和社科成果在全省,乃至西部、全国都有名,少数的甚至还享有世界声誉。仅从社科资源整合的牵引者和推动者——社科联来看,其中专能量就非常可观(见下表)。
成都经济区内社科资源分布研究
社科资源
市州名称 县市区
社科联
(个) 社科学会(协会、研究) 高校社科联 联系社
科骨干
(万人) 备注
成 都 19 54 1 省社科联在蓉团体会员数:
绵 阳 9 70 7 3
德 阳 6 48 4
眉山市 6 28 无 1
资阳市 4 25 无 0.15
雅安市 8 30 1 0.3
遂宁市 5 27 1 2
乐山 11 32 2 1.5
合 计 68 314 16
据不完全统计,到2014年5月止,成都经济区内共有68个县市区社科联, 314个市级社科学会(协会、研究会);有 16个高校社科联(不含部属、省属高校社科联);共联系了 万名社科骨干。成都经济区每个县市区内都有党校、党委研究室、人大研究室、政府研究室、政协研究室、发改委等方面的社科研究机构,社科宣传研究和教学骨干数量可观。如果加上甘阿凉三州,其中的不少数字更为可观(如县市区社科联数)。另外,区内还有四川社科院、省委党校,以及数量较多的部属、省属高校等众多社科专家比较集中的单位。
四川的主要高校分布在区内多市。区内不仅集中了四川、西南,甚至国内外都有影响的著名的文科院校(系、所、室),而且一些高校的校区分布在区内多个城市,社科资源配置丰富。如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在成都、绵阳共有3个校区;四川大学及其独立学院分布在成都、德阳等地,四川农业大学在成都、雅安有两个校区。
区内社科学术活动比较活跃。区内高校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同源文化之间,都纷纷组织开展社科学术活动。最有代表性当为政府部门主导的各类社科论坛。根据2010年1月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8市市长联合签署的《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精神,以四川省社科联指导,区内各市社科联承办的“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学术交流会”(论坛),已历经成都、德阳、绵阳、遂宁四个城市。区内其它比较活跃的社科论坛,还有社保事业发展、城市管理协作、人力资源开发等。同时,区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的社科专家合作的平台和成果不断增强。如:2013年,天府学院与省社科院合作的研究报告《打造“中国名茶核心区”的对策建议》,得到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和省长的肯定性签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成都经济区内可供研究的社科资源十分丰富。
成都经济区社科资源富集,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人文社科资源非常密集,有的在全国、甚至世界都有影响。比如,在宗教文化方面,区内有乐山大佛、遂宁观音文化等为代表的佛教文化,有川内四大道观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在国防科工文化方面,有绵阳国家科技城、德阳重工业基地,散布各市的三线建设基地和现代军工企业等;在民族民俗文化方面,有享誉国内外的禹羌文化、嫘祖文化,文昌文化、马祖文化等;在文学方面,有具有国际影响的李白文化、东坡文化、欧阳修文化;在产业文化方面,有大都市文化、现代农业文化,以及生态自然文化等。
(二)发展机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相关举措,为社科事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报告》特别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同时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功能。这为社科组织建设至少提供了三个方面的重要信息:各级各方面将进一步加大社科智库建设;各级市场主体,尤其是地方党委政府将会提供更多的公共财力支持重要的社科项目研究和购买优秀的社科研究成果和其它社科智力服务;作为社会组织的社科组织的潜能将进一步被激发,并要求各方面强化创新意识,贴近发展前沿问题。
全国各地社科组织建设的实践,为成立成都经济区社科联建设提供了新借鉴。从全国来看,社科联的类别,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作为党群序列的人民团体性质的群团外,有作为群众组织的社科联,包括企业社科联,科研院所社科联,园区社科联,乡镇村社科联(如南街村社科联);还有作为学术性组织的社科联,如:高校社科联,党校社科联,以及为大中学生群体为主的大中院校社科联。从实践工作来看,只要社科事业比较发展,社科团体会员单位较多,社会有需求的地方、领域,都可以建立超越一般社科学会(协会、研究会、社会研究机构等)的纽带性组织——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简称为“社科联”。
经济发展态势提供了良好的需求。随着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经济的区域化、城市经济圈的拓展等越来越成为可能。以城市群、经济圈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区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态势与载体,与之配套的运行机制、文化建设欣欣向荣。在全国范围来讲,大的有长三角(泛珠三角)、珠三角(泛长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及成渝经济区;小的有其它国家战略的经济区。从四川来看,已经形成了成都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等雏形,成都、德阳同城化,川南四市同城化等,步伐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人口的相对集聚,必然对社会事业,当然也包括社科事业提出了新需求。如果能够从成都经济区启动建立社科联,开展好相关活动,将可为全国区域社科协作提供典范和借鉴。
区内不断加强的协作基础。特别是成都经济区8市将实施“一体化城际路网工程”,构建经济区“一小时城市生活圈”。在不久的将来,通过高铁路网和高速路网等的连接,成都前往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资阳、眉山等,都将实现一小时互通。在交通路网和综合交通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成都经济区8市相关方面又相继签署了《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成都经济区劳动保障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成都经济区区域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成都经济区金融合作备忘录》《成都经济区就业服务区域合作协议》《成都经济合作区域通用门诊病历》等涉及不同领域的合作协议。2014年,区内就先后召开了成都经济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工作座谈会、成都平原经济区工作座谈会等。
可弥补我省社科管理指导工作的不足。或者说,与现有管理体制互为补充。目前,对区域社科工作的管理指导,主要依靠职能部门分割管理的模式,无法有效整合资源。比如,省社科联成立了市州社科联工作委员会、高校社科工作委员会,加之四川省社科规划评奖委员会挂在省社科联,但这种纵向指导工作机构相互之间有效协作不够,缺乏横向协作的平台和载体。成立区域性社科联,可以弥补这个不足,并还可与地方党委政府、基层党委政府,市级以上教育、科技等部门和企业、个人市场主体加强协作。
(三)主要挑战
区域内合作的有效平台和载体较为缺乏。目前,成都经济区运行的社科资源整合平台和载体,要么层级比较低,缺乏影响力和号召力。要么缺乏保障机制,无法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力和服务力。比如“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学术交流会”,如果地方政府不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和组织保障,很难运行下去;区内以社科课题或项目为纽带的社科合作,影响力相对较弱。
缺乏精品力作。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需要的、能够进一步促进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社科研究活动与合作研究的成果,还非常缺乏。缺乏有力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特别在成都一城独大、现有政绩考核体制等影响下,区内各市的党委政府更多的是竞争、甚至互挖“墙脚”,成都市对区内其它城市更多的是吸附作用而非辐射带动,由地方党委政府来推动成都经济区建设基本是不可能的。区内虽然社科资源丰富,社科研究潜力较大,但没有人去进行有效地整合。
党和国家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党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党委政府相关配套措施出台后,社科论坛、社科学术交流、社科工作会议等,更是受到了明显的约束和限制;社科工作者参与地方咨询活动难度增加。
二、成都经济区社科联建设与运行的思考
(一)性质定位。拟成立的成都经济区社科联为学术性群众组织,可申请成为省社科联团体会员单位。它不是作为人民团体存在,而是一种区域性的社科资源整合平台与载体、群众组织。
(二)团体会员单位构成。包括成都经济区内的市、县两级社科联,市级骨干社科学会(学会、协会),高校社科联,社科研究骨干单位,社科工作基础较好或比较支持社科工作的企业,以及在区内的省属社科组织,社科研究机构等。
(三)管理与运行。实行委员会制,由省社科联一名副主席或省内有名望的社科专家担任主席,由区内的市社科联、骨干高校社科联、企业和研究机构等方面为副主席单位,吸纳部分县区市社科联和其它社科组织或企业人员作为理事单位。
(四)主要职能。协助成都经济区内相关方面承办“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座谈会”,协调成都经济区内跨市的专题研究,组织培训成都经济区内的社科人才,开展与成都经济区有关的社科成果评价与推广,推动成都经济区内基层社科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尤其是组织对龙门山旅游开发、郪江流域发展、秸秆禁焚综合治理、地震活跃带治理与预防研究等方面的协同研究。
(五)机构设置。成都经济区社科联可建立秘书处、学术交流部和联络部等内设机构,秘书处可设立在成都社科联(院),另外两个机构可在有基础和积极性比较高的高校或科研院所设立办公室;在各市县社科联建立联络小组。联络组主要负责编发《成都经济区社科工作动态》简报,报道区内社科界的工作动态和社科成果信息。提倡成都经济区内的社科工作单位和社科组织,以及在党政机关举办的刊物中,设置“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论坛”,选登相关研究成果,培育相关社科工作者。条件允许时,依托相关单位建立“成都经济区社科网”。
(六)支持平台。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牵头推动的“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建设中,对成都经济区重点支持1-2个基地名额,作为成都经济区社科联工作的重要依托点,开展成都经济区社科研究课题、社科普及课题的专项发布与成果评定。可先依托相关社科组织或机构,成立“成都经济区发展研究中心(所)”开展相关研究。在推动成都经济区剩余4市承办“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座谈会”的前提下,在有条件的单位设立“成都经济区论坛”固定点;在区内相关单位设立分论坛点,比如,可以在西南财大天府学院设立成都经济区物流论坛,在西南交通大学设立成都经济区交通运输论坛等。
(七)经费来源。主要包括:省社科联专项经费支持补助、团体会员单位缴纳会费、社会各界捐赠等。对于经费管理,可成立专门管理委员会负责,按照一定程序运行;并定期公布,接受监督。
注重不断总结提升。条件成熟时,将区域内建立社科联工作在全省推广。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