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官念”的确该改了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4-03-12  发稿编辑:韩春梅

 

记得读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曾经这样解释“官”:出则有马,入则高坐;堂上一呼,堂下百诺。闭目一想,一幕高高在上、作威作福、趾高气扬的“得志便猖狂”的场景就活脱脱出现在我的眼前。
从造字法上看,“官”是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宀”(mián),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官的本义是指官吏,官员。《说文》有云:官,吏事君也。

其实,上面的解释过于咬文嚼字了,现在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官,就是在政府担任职务的人,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为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叫官。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不称官而称干部,现在老百姓又将领导干部称呼为“当官的”了。

那么,中国共产党的“官”究竟是什么呢?

毛泽东在《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一文中指出:“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81页)。

1959年10月26日,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紧紧握着出席“全国群英会”的时传祥的手说:“你当清洁工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决定》在总结我们党55年来执政的主要经验时强调:“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永做人民的忠实公仆”。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被称为“官本位意识”的东西,这个“官本位意识”害人害己,甚至会误国殃民。
笔者曾读过一篇题为《谁误导我们跟着错觉走》(见2006年9月7日《中国青年报》)的文章,文章中谈到这样一件事:一位省部级官员,先前是一所高等学府的负责人,主管某个省的文化教育工作之后,有人问他在地方与高校工作有什么最大的不同,那位领导实话实说:在高校工作的时候,几乎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有学者、教授站出来质疑,而在地方上发表讲话,几乎全都是正确的,没有一个人表示反对……文章还写到:在许多公开的场合,我们都能听到此起彼伏的雷鸣般的掌声,而很少听到理性的中肯的由衷的辩论、对话或交流。这样的一个传统似乎由来已久,以致现在一些官员,已经不那么容易听进不同的声音……

这就是典型的“官本位意识”。话一经“把手”们说出便成了真理!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高瞻远瞩,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彻底根除“四风”顽疾,要求党员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围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和“群众观、权力观、事业观”开展学习研讨,实际上就是教育党员干部彻底清除“官本位意识”,静下心来掂一掂百姓分量,想一想与百姓感情,查一查与百姓的距离,时时处处摆正“位置”。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声、先辈先进“四面镜子”,以整风精神清扫自己的思想灰尘,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主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争创优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争当为民务实清廉型干部”,作一个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公仆。

从官到干部、到勤务员、到公仆、再到忠实公仆,这难道仅仅是称呼上的变化吗?

我们的党员、干部确应该彻底改变“官念”了,因为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早就不再是“出则有马,入则高坐;堂上一呼,堂下百诺”封建帝王,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公仆了。
(四川省江油市双河镇 刘刚)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