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三公经费要公开 更要细公开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4-03-12  发稿编辑:韩春梅

 

“去年,四川省各级‘三公’经费及其他一般性支出共计压缩21亿元。其中,省本级压缩5亿元,全部用于支持社会养老机构新增养老床位。”日前,四川省财政厅厅长王一宏接受成都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四川将以去年的“三公”经费调整压缩后的实际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控制目标,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成都商报  03月11日)

“三公”经费公开是一项持久的任务,公开什么、如何公开、何时公开、如何追究责任等,都是十分复杂的工作。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之策还是要建立制度,从财政预、决算上管控资金源头。

财政资金是谓公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百姓。“三公”经费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步的迈出值得肯定,但社会公众对知情权和监督权的表达,也为有效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政府公开公众最关心的“三公”经费情况,兑现了政府重点推进财政预算等领域政府信息公开的承诺,彰显了政府推进信息公开的决心和信心。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财政预决算的公开意义重大。中央作出公开“三公”经费的决定,就是在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消除社会公众对政府部门使用“三公经费的疑虑。让群众能够明明白白的看懂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财政预算内容,了解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哪些事,也体现了现代公民表达其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的内在需求和现实举动。

“三公”经费公开,老百姓为何如此关注?中央为什么要如此大力推进?因为这不仅是杜绝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打造廉洁政府的需要,还是打造阳光政府、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环节和必由之路。
“‘三公’经费公示的关键,在于财政部门拿出统一的标准和让一个初中生能看得懂的报告。”博友“丽丽承诺”表示,西方国家的预算管理已经细化到一个单位一个人每年用几支笔、几个曲别针的程度。

政府在财政报告中公布“三公”经费无疑是巨大进步,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体现,是政府与公众之间良性沟通与互动的体现,有利于公众行使政府财权监督,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但要让老百姓看得明白,满足其知情权,有效行使其监督权,就不仅仅是公布几组数据、写一些说明那么简单。首先要对“三公”项目和科目给出明确定义和具体解释。比如对社会公众极为关注的“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是不是应该细化出公车购置、维修、运行等分项经费,包括有多少车辆、多少司机、公车用途等等。再如公务接待费包括哪些费用,哪些人可以受到公款接待等等。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就还需要各部门认真、积极地对待“三公”经费公开工作,以更加坦诚和积极的态度回应社会公众的关切。

“如何压缩政府的运行成本是一个大课题,关键是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调整,通过预算控制来压缩有一定效果,但只能治标。”根源是政府部门管的太多、权力太大,关键是“简政放权”。(龙妍)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