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城区农村信用社,牢牢抓住政策机遇,本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紧紧抓住“六个围绕”,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支持乡村农业向支持城镇农业、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转变;由单纯支持第一产业向支持农村城镇建设,支持第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村消费转变;由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县域经济的大“三农”经济转变,促进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经营转变。近三年来,涪城联社在省联社、绵阳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人行绵阳中心支行、绵阳银监分局的大力支持下,累计投放信贷资金50亿元,支持特色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龙头农业,有效地推动了辖区农户增收致富,有力地支持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围绕基础农业 建设科技平台
2011年,在省联社和绵阳办事处的安排部署下,涪城联社积极开展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系统上线工作。通过向各级党政汇报工作,采取聘请有影响力、有实力的村社人员担任协管员等措施,主动收集农户信息,为辖区农户评级授信。全区信用社仅用3个月时间,收集并录入农户资料66515户,授信12.45亿元,使农户资料采集、资料录入、评级授信三项工作达到了“三个百分之百”标准。获得授信的农户只需持有效身份证、贷款证、蜀信卡即可在信用社网点办理办贷,整个流程仅需3-5分钟。为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按照省联社的规划,联社还将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和蜀信卡进行了绑定使用,农户可用蜀信卡直接在ATM机等自助设备上支取贷款,为农户办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截至7月末,全区信用社已利用该系统,发放贷款3.85亿元,有效满足了农户基本生产生活的融资需求,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农户增收、农信社发展。与此同时,按照省联社的安排和要求,涪城区农村信用社全面启动了“惠农兴村”工程,结合全省“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人民银行的“迅通工程”、商务部的“万村千乡”、银监会的“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以及小额农贷“普惠制”等规划,大力推广其他自助设备,现已投放POS机117台,发行EPOS机979台,开通运行ATM机22台,开通银行短线服务平台1000户,全方位打造了“农村信贷支持、农村支付结算、农村代理服务”三个平台,创新完善了金融服务“三农”体系;实现了“村村有点有机有联络员、户户有档有卡有授信额”的目标。
围绕产业转型 打造特色农业
按照区委区政府“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战略和人行、银监等监管部门的要求,涪城区农村信用社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转型,有效利用“支农再贷款”杠杆,投入信贷资金14.9亿余元,重点支持了杨家千亩葡萄园、石洞万亩经济林、关帝百万头生猪、千万只土鸡等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辖内各分社充分结合区域特点,利用“五通两乐”(创业通、致富通、产销通、小康通、联富通、农家乐、安居乐)、农户联保贷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等产品,大力支持“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经济实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关帝分社累计投放5000多万元贷款支持了土鸡、生猪养殖;关帝、玉皇、金峰分社累计投放3000多万元贷款支持了无公害蔬菜种植等农业产业化企业;石塘、杨家等分社投放2000余万元贷款支持了万亩葡萄园建设;河边、金峰等分社投放1000余万元贷款支持了水产养殖等专业合作社;普明分社投放1000余万元贷款支持了戈家庙琵琶种植基地。
2011年,全市首个“农超对接”基地—绵阳市佳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落户涪城,联社及时介入,为该公司授信500万元,投放信贷资金200万元,帮助其建设基地、搭建大棚、培养幼苗、种植蔬菜。与此同时,联社还利用“小额农贷、农户联保”等金融产品,借助“公司+农户”运作模式,投放支农资金200余万元,大力支持周边300余户农户种植无公害蔬菜,形成了十里蔬菜长廊。在信用社的支持下,该公司得以快速发展,借助沃尔玛销售平台成功打入了国内国际市场,同时周边丰谷、玉皇、杨家、金峰等乡镇千余户农户也通过种菜实现了致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围绕产业创新 打造科技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涪城联社投入信贷资金近亿元,大力支持了宝新容科、琪胜农业、佳昊农业、沪川牧场、四川正农畜禽养殖公司等高新科技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企业向科学化、高效化、规模化、产业化转变。例如,绵阳宝新容科科技有限公司在涪城联社科创园分社累计6000万元信贷资金的支持下,已发展成了集生物科技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生产的环境降解农用薄膜,荣获2007年中国第二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成果展览会银奖,并申请了相关专利,且连续使用环境降解地膜3年后的土壤,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农田旱地标准。现该产品已销往新疆等地,取得了良好效益。
围绕专合组织 打造龙头精品
农民专合组织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和其他人员自愿联合起来,在资金、技术、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互助组织。它不仅能有效解决农户个体经营风险大、市场难寻、产品难卖等问题,还能促进农户做大规模、增收致富。涪城联社在支持传统农业的同时,按照政府主导规划、部门指导监管、基层组织参与、联社支持帮扶等原则,通过“协会+社员”、“基地+农户”等模式,利用“五通两乐”、农户联保贷款等信贷产品,大力支持了金峰莲花池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关帝土鸡合作社、石洞爱民生猪养殖协会、玉皇万家养兔专业合作社等12个组织,支持了铁骑力士饲料、光友粉丝、宝新容科、高水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支持了佳豪蔬菜种植基地等农业产业化记得5个,支持了专业种养大户近1000余户,实现了“龙头”领路、基地(协会)辐射、专业大户带头、农户受益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有力地带动了辖内6万多农户发家致富。
围绕生态农业 打造旅游精品
按照涪城区“一、二、三”产业规划,围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专项发展规划,涪城农村信用社积极投入信贷资金上亿元,先后培养了龙门涪龙苑、吴家森林休闲庄、丰谷晨曦森林公园、杨家碧水蓝天休闲度假村等50余家农家乐,支持了绵州酒店、印象妈妈菜、四维餐饮、杨肥肠、良居酒店等近100家餐饮业。例如,联社龙门分社地处龙门镇,紧密结合当地发展观光旅游业的实际,积极参与区政府举办的“乡村旅游节”等活动,累计投放信贷资金1亿余元,支持红雨村、桔子林、涪龙苑等20余家农家乐,使龙门镇发展成为了集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名镇。
围绕社会责任 惠泽一方民生
涪城联社在壮大自身实力,牢牢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的同时,始终牢记自身社会责任,把“惠泽一方民生”作为最高目标,扎根三农、甘于奉献。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自身遭受严重损毁的同时,以“山垮、房垮,涪城信合不垮;水停、电停,金融服务不停”的精神,第一时间深入乡村,实地调查了解农户受灾情况;第一时间启动金融服务,支持农户重建家园。3年来,累计发放农房重建贷款4674户,金额9772万元;现有贷款1030户、余额2027万元。
2009年,伴随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大量农民工返乡。涪城联社牢牢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发放返乡农民工贷款200余户,金额近500万元,有力地支持返乡农民工从事种养殖、运输、加工等农产业,帮助其自主创业、就业。
2011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逐渐增多,涪城联社积极响应支持国家关于失地农民购买养老保险的政策,根据涪城区政府《研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绵涪府纪要[2011]18号)文件精神,创新开展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贷款。按照“政府补交一点、农民自筹一点、联社贷款一点”的原则,并给予优惠的利率,最长可达十年的贷款期限,现在已在石塘、永兴、普明、河边等12个乡镇,发放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贷款3513户,金额6032万元,有效地解决了失地农民后顾之忧,确保了区域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涪城农村信用社积极深入定点帮扶村--金峰镇新丰村,开展创先争优帮扶慰问活动,通过捐赠现金、实物和提供信贷支持等方式解决村委会阵地建设、农民生产活动等实际困难。据不完全统计,四年时间里联社累计为新丰村提供现金及实物帮扶4万余元。今年,联社在省联社绵阳办事处的带领下,又深入古泉社区等村社,大力开展“千名干部进社区”、“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为社区居民赠送纸杯、笔记本、笔等办公用品和3000元现金,倾力帮助社区提升组织建设水平,大力宣传信用社的产品、讲解信用社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深入到每个乡镇、每条街道、每个社区。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