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卫生重建氛围的实践与启示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1-08-22  发稿编辑:景秀丽

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三台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20个单位的办公业务用房、设备设施等遭受严重毁损,直接经济损失达3.26亿元。灾后卫生恢复重建过程中,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委宣传部的强力指导下,全县卫生系统以科学的思维、务实的精神、创新的理念,深入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力凝聚和激发了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援助灾后卫生重建的热情和智慧,为推进灾后卫生重建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全县69个医疗机构重建项目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

 

主要做法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有序开展。成立了卫生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了宣传信息科,落实了专兼职宣传员,在县直医疗卫生机构和各镇卫生院确定了卫生通讯员,负责卫生系统恢复重建宣传报道工作,制定了卫生宣传工作方案,确立了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工作方针,大力宣传灾后卫生重建坚持科学规划、突出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宣传卫生系统在科学重建、和谐重建、务实重建、艰苦重建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把卫生宣传工作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制定了宣传工作任务,规定了每个单位在媒体报刊报道卫生恢复重建信息任务,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查督办,还邀请专业人士对宣传通讯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宣传工作能力,确保了卫生宣传工作有序开展。

确定重建宣传重点,取得明显宣传效果。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把各级党委政府出台和采取的卫生恢复重建政策措施,各级领导对卫生恢复重建工作的指示精神和亲切关怀,县委县政府和县卫生局强力推进灾后卫生恢复重建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和进展成效,社会各界对县卫生重建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援助援建,各条战线汇聚成加快卫生恢复重建的强大合力和感人事迹,群众心系灾区、关心支持卫生重建工作,卫生恢复重建重点工程开工和标志性工程的重要进展,在卫生恢复重建过程中,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得到可靠保证,卫生系统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带领干部职工团结奋斗、苦干实干,推进恢复重建和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先进典型事迹等方面作为宣传重点。恢复重建期间,卫生系统采编报道恢复重建工作宣传稿件近200篇,其中:被《三台政务网》、《三台信息》、《三台政务》、《三台宣传》等县级媒体采用186篇,被《绵阳日报》、《市场信息》报、《市卫生网站》等媒体采用136篇,被《中国健康导报》、《四川三农新闻网》、《四川新闻网》、《四川经济日报》、《四川农村日报》等省级以上媒体采用112篇。这些宣传稿件充分展现了党的伟大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展现了卫生系统各级党组织坚强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和民族大团结的温暖,为灾后卫生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推进卫生重建。把灾后恢复重建法制宣传教育作为“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结合“法律六进”、安全生产月等活动的开展,突出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中医院建设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划等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学习宣传。举办中心组学习会、院长培训班、重建工作培训会、专题讲座共16次,邀请了有关专家前来授课,参加培训的医疗机构项目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负责人及有关人员达2200多人次,编办法制宣传墙报、板报、专栏72期次,悬挂宣传标语68条,发放法律法规宣传资料1.15万多份,使灾后恢复重建法律法规宣传深入到每个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单位、村卫生室和卫生项目施工监理单位,深入到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项目建设人员,形成了推进灾后卫生重建良好法制氛围,确保了灾后卫生重建在法制化轨道上依法、有序、加快推进。

以重建实践为平台,深化宣传内容形式。以“科学重建,跨越发展”为主题,大力宣传灾后卫生重建总体规划,宣传报道卫生重大项目安排和开工实施进展,宣传各援建地区、援建企业、援建单位开展对口卫生援建工作情况,宣传卫生系统干部职工自强不息、投身卫生重建的精神风貌。在汶川地震两周年之际,县委县政府举办了纪念“5·12”抗震救灾两周年暨庆祝国际护士节文艺晚会。晚会以“生命的畅想”为主题,演绎了对汶川大地震遇难者的无限哀悼与追思,讴歌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把抗震救灾之悲壮、人民精神之高昂、恢复重建之快速、白衣天使之华美集中展现在舞台,彰显了卫生战线广大医务工作者感恩奋进、建设美好新家园的精神风貌,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产生了较强的社会影响。精心策划组织开展汶川地震三周年系列活动,制作了卫生系统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专题片,开展“感恩、奋进”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举办了“天使放歌颂党恩”歌咏比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展示灾后卫生重建和“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累累硕果和辉煌成就。着力打造“三基地一窗口”,建设了三台卫生系统救震救灾恢复重建陈列室,以图片、实物、影像、音乐等形式展现了全县卫生系统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感恩援建等情况,见证三台卫生灾后重建奇迹,还在接受红十字会、资阳市援建的灵兴镇和新鲁镇卫生院分别设置了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陈列室,以铭记支持关怀,感恩无疆大爱,深化公众对卫生系统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历程的了解,增强对卫生灾后重建的关注度。我们通过消息、图片、特写、通讯、新闻、专题片等形式,全景展现卫生恢复重建历程,得到了省、市、县主流媒体、网站、报刊的高度关注,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传报道,产生的强烈的宣传效果,为实现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经验启示

灾后重建中,我们注重卫生宣传和思想文化工作,从宣传效果和影响看,有创新、有突破、有亮点、有声势,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市卫生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普遍肯定,为我们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领导高度重视是做好灾后重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保证。局党委高度重视恢复重建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放在与卫生工作同等重要位置,同时计划,同步实施,成立了宣传信息科,确立了“整合宣传资源,统一宣传口径,提高宣传效果,树立卫生形象”的指导思想,局主要领导多次召开局务会专题研究宣传工作,明确了目标任务,落实了工作责任,及时传达了各个时期,各级党委、政府的声音,极大地鼓舞了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加快推进灾后卫生重建的积极性,使党员干部在思想行动上自觉以“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干部就是一个标杆”为准则,在工作中敢于亮发展之“剑”、干事之“剑”、 创新之“剑”、克难之“剑”,促进了灾后卫生重建工作顺利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各项灾后重建的质量与速度。(二)发挥文艺鼓舞作用是凝聚力量增强信心不可缺失的重要手段。发挥文艺战斗力,密切党群关系,吹起励志的号角。在特殊时期,充分发挥了文化鼓与呼的作用,把宣传文化工作与恢复重建工作同安排同部署,恢复重建工作期间,适时推出充满鲜明时代特色、具有丰富精神内涵、饱含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文艺作品,举办纪念“5.12”周年演出晚会、中华经典诵读、感恩奋进歌咏比赛等系统活动,这些活动主题突出、形式多样、贴近群众、真情感人,极大地鼓舞了干部职工加快推进灾后卫生重建的斗志与豪情,更加坚定了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三)发挥先进模范作用是弘扬正气激发团结进取精神的鲜明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干部就是一个标杆,为推进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灾后卫生重建,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汇聚灾后重建强大力量。地震发生后,卫生系统总结推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极强教育示范意义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为加快灾后卫生重建,夺取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完成目标的全面实现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卫生系统先后评选表彰了10个重建先进集体和10名先进个人,同时积极向省、市、县推荐了8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和16名先进个人,这些典型的推出,在卫生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凝聚了人心,不仅为灾后重建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也为卫生系统树起了一座座价值标杆和精神丰碑,对于唱响时代主旋律和正气歌,营造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重建氛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创新思维拓展视角是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地震发生后,舆论媒体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给予了空前关注,这对我们宣传卫生工作、提升卫生系统形象却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灾后卫生重建的宣传中,我们积极转换思维视角,大力彰显国家力量在灾后重建中发挥的突出作用,深刻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现三台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广阔前景,着力树立全县卫生系统的良好形象,使整个宣传主题更加凸显,影响更加深远。我们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为灾后重建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稿件数量不断提高、稿件质量不断提升、宣传渠道不断扩展,取得了明显效果,印证了创新蕴藏的巨大活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