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产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发展低碳产业是各地提升区域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绵阳中国唯一的工业科技城,工业发展非常迅速。在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绵阳面临着排放增加和全球减排的严峻挑战,需要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进行平衡。绵阳必须化压力为动力,寻求产业的低碳化发展,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一、绵阳现有产业结构不可避免的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
绵阳2009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9.1:45.8:35.1,人均GDP为15157元,折合约2200美元,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为38.8%,依据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划分的理论,绵阳市目前处在工业化中级阶段。
从绵阳的工业结构看,绵阳工业结构与其他地区工业化中期阶段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结构有所差别,基本形成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平分秋色,比翼齐飞的局面(见表1)。因此总体上绵阳低碳发展压力小于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城市。但从绵阳“工业强市”战略来看,要强力推进以电子信息、食品、冶金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化工环保为主的“1+5”产业发展,使之成为绵阳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这些产业中很多具有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特点。就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趋势而言,绵阳经济受灾后重建国家大量投资和援建资金的拉动,必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但这也同时意味着资源能源消耗的增加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尤其是灾后重建中的基础设施重建对重化工产业形成了巨大的需求。此外,地震后绵阳人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对汽车、住房、家用电器等以重化工产品为基础的产品需求大幅增加,这都会给绵阳低碳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从能源消耗看,2007年绵阳万元GDP能源消耗量为1.622吨标准煤,处于全省后列,同期成都万元GDP能源消耗量0.936吨标准煤,德阳万元GDP能源消耗量为1.208吨标准煤,在成德绵产业带上,绵阳的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四川省2007年单位GDP能耗最低的甘孜州仅相当于绵阳的51.97%。电子信息产业是绵阳的主导产业,其产值占绵阳工业产值的40%以上,该产业污染少,但是在绵阳的配套能力不强,除此之外,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在绵阳工业中还占一定比重,绵阳的高科技产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还在成长中。
二、绵阳发展低碳产业的对策思考
灾后重建为绵阳发展低碳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绵阳应该充分利用科技优势,紧紧把握低碳产业的发展方向,抢占低碳产业制高点,走低碳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构建企业间的低碳协作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实现原有产业的低碳化转型,进而实现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新能源、节能减排、环境治理三位一体。绵阳建立发展产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绵阳低碳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产业的低碳化转型
低碳产业的发展需要系统的低碳产业规划的强力支撑,将低碳经济写入绵阳“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将低碳技术研发写入相关的科技计划,开展绵阳低碳经济相关课题研究,建立绵阳低碳经济考核指标体系,通过指标考核引导重点行业、重点部门向低碳经济转型。
电子信息产业是绵阳的优势主导产业,该产业的能耗和物耗相对较低,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但绵阳的电子信息产业还没有形成集群优势。以长虹彩电为例,其配套在绵阳较少,仅5亿元左右产值。绵阳应该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作用,通过基础设施和体制机制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施纵向和横向联合,培育极具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但并非所有的电子信息产业都是环境友好、气候安全的,在引进电子信息产业配套项目时,一定注意其对环境的影响,实行排放一票否决。如全氟化碳(PFC)是半导体产业及面板业在铅洗制程中所使用的主要气体,虽其排放量相当低,但对地球温室效应而言,是二氧化碳的数千倍,对这种高碳排放的配套产业一定要限制准入。
对已有产业要加快向低碳化转型。第一产业低碳化主要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太阳能等。可通过典型示范,建立以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肥(饲)料加工、有机蔬菜种植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园。第二产业的低碳化主要是加快低碳技术开发速度,利用低碳技术,促使企业生产向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转变。第三产业单位产值的能耗非常小,其重点是低碳建筑和低碳商贸餐饮。通过已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的低碳设计以及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达到第三产业低碳化的目标。
培育新兴低碳产业。绵阳应大力发展包括金融、保险、物流、咨询、广告、旅游、新闻、出版、医疗、家政、教育、文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属于低碳产业。据有关部门推算,如果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而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下降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相应降低1.3个百分点。
绵阳产业的发展应该紧跟全球产业变化的趋势,把新能源与环保技术产业(Energy and Environment Technology,简称EET)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这既顺应了新能源技术革命的潮流,又可发挥绵阳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是绵阳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技术和产业基础。
2、创新低碳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发展低碳产业要致力于制度创新,从政策引导层面鼓励低碳产业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要通过税收减免、财政支持、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生产技术,实施低碳生产模式。环保部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建立企业环境信用信息交换网络,将环保信息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这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环保守法基本情况。在绵阳市的重点企业中实施环境信用管理制度,把企业环保表现分为绿(环境友好)、蓝(达标)、橙(一般)、黄(较差)、黑(很差)五级,将综合评定结果通过互联网站随时向社会公开,纳入银行征信系统,分别实施不同的信贷政策。通过这样的金融财税制度和环境管理制度创新可以提高已有企业的低碳技术及研发水平,限制高碳企业的规模与产能,对新建企业可以通过这样的制度创新来规范其技术标准和准入门槛,这样可以促进产业向低碳化转型。
要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节能新机制,重点推广合同能源管理(EMC)机制。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是一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全新节能投资服务机制,由专业节能服务公司(ESCO) 与实施节能项目的企业(客户)签订合同,为各类耗能企业提供整体节能服务,在双方合同期间,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分享节能效益,由此收回投资和获得一定利润,合同结束后,节能设备和节能效益全部归客户所有。这种新的机制可以实现企业节能零成本、零风险,也是以市场促进节能产业化的主要手段之一。绵阳很多节能项目如厂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节能改造、商场、学校、医院、宾馆等适合EMC的单位可以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来实施节能减排,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全面共建的合力实现绵阳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
要积极探索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低碳产品实行低碳认证,贴上低碳标志,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从产品原材料的采掘到最终废弃物的处置,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均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同时对低碳产品进行广泛宣传,让消费者意识到低碳产品是真正的优质优价,物有所值。在政府采购中鼓励低碳采购。政府采购是弥补市场机制不足的重要渠道。政府购买和使用符合低碳认证标准的产品是绵阳低碳产业发展初期的一种很重要的激励手段,通过制定可操作性的低碳采购制度,比如规定政府优先采购本地低碳产品的比例,既是对绵阳经济发展的支持,也是对环境保护的支持。
3、技术创新是低碳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绵阳应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企业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中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保障绵阳低碳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选择条件较好的企业先行试点,政府给予扶持和引导,对其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研发项目、专利申请、产品品牌、能力建设、产学研的结合和评估考核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量化的指标。
要充分发挥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中国(绵阳)科技城,其投资方向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国家军转民产业、环保产业、科技城建设及中国西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这可为绵阳低碳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对企业技术创新、突破科技成果转化融资瓶颈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4、全民参与,营造低碳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低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舆论的支持。绵阳在发展低碳产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通过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等途径宣传低碳知识、低碳企业和企业家的宣传,以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家责任,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因为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有什么样的消费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要在社会各层次开展低碳实践活动。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