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广角镜(四十七)——“用工荒”后凸显的矛盾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1-02-21  发稿编辑:景秀丽

       每年春节之后,“用工荒”的呼声响彻在中国大地上,几乎所有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都在为工人的事儿犯愁。说起来,“用工荒”现象是从2003年起在中国东部沿海部分地区出现的,如今却已成为一个不分地域的全国性难题,并且出现了中西部和东部争夺普通劳务工人的新现象。
       “用工荒”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呈明显下降之势。上世纪90年代,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在1000万至2000万之间,近两年的增速只维持在几百万。过去几十年来,中国通过刚性的计划生育制度控制人口,在人口增长的峰值过后,随着一代代人的老去,劳动力呈减少之势。但并不是说现在的适龄劳动力的总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用工之需,“用工荒”的加剧事实上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首先,尽管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效力的农民工的工资这几年有所增长,但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的收入相比,无论是总量还是涨幅都处于明显劣势,他们的收入增长幅度甚至还不能抵消物价上涨幅度。而且,他们背井离乡的在城市里打工,城市却没有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固有的城乡壁垒每每使他们感到疼痛,而他们的子女作为“留守儿童”在老家像野草一样生长着,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他们并不平静的心。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很多人萌生了不如归去的念头。
       而随着中国产业梯度转移的推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大举西进,这就使很多中西部农民不出家门也能当上产业工人。既能打工挣钱,又能照顾一家老小,这简直是两全其美。而一些中西部地区的政府和企业也在采取措施招徕本地工人:用岗位留人,用亲情留人,用不亚于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留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拖住了农民工东去的脚步。
       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发生在农民工的头脑中。老一代的农民工进城就是打工挣钱,并不寻求永久留驻城市,也很少梦想干一番自己的事业。新一代的“80后”、“90后”农民工并不满足于一份糊口的工钱,他们要做城市的主人。打工被他们视为人生的驿站,工资只是最基本的诉求,从中学技术、长本事、积累业务资源才是最主要的。一旦有机会,他们便会告别农民工岗位,利用学到的本领和掌握的资源发展个人事业。
       就绵阳而言,人才招聘会一场接一场,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我宣传,来吸引求职者。企业在感叹着招人难的同时,求职者也在感叹找工作不易,找个好工作更不容易。据不完全统计:与去年同期对比,今年绵阳劳务市场合同签约率下降了40%。目前,高新区人才市场里需要招聘的工作人员比例大致是:一线生产工人占60%,基层技术工人占30%,管理人员占10%。今年企业招工的人数更多,特别是随着新的一年开始,用工需求量更大。首先,企业招聘的员工以一线工人,如技工、普工的数量偏多。其次,招聘企业对员工的工资和福利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次,企业对员工招聘的条件放宽:把职位的招聘年龄从30多岁提高到45岁。但是尽管这样,还是出现无人问津的情况。相对应的,绵阳的应聘者却以年轻人、应往届毕业生居多,他们更偏重于选择管理人员、办公室文员等职务。造成了提供的岗位和需求的岗位不对等的情况。
       随着绵阳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农民工和技术工人有留在绵阳工作的意愿。大家表示,只要有机会,就会留在绵阳工作。但是绵阳目前的一些福利和待遇相较于沿海城市还是有很大差距,求职者纷纷表示,如果相差得太远了,还是愿意出去。同时,现目前也是应、往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但是,工资不能让自己独立,这也让一部分原来打算在绵阳奋斗的年轻人左右为难。
       面对这样的特点,从企业方面来说,要切实转变观念,要把企业员工当成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要为员工提供跟他们的付出,跟其它企业的报酬水平相当的工资待遇,比较好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规范员工的各种基本保险,通过这一切,让员工对自己的基本生存有一种期望,以吸引员工。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员工的培训。通过培训,让员工跟企业一道成长,同时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成果,从而留住员工;求职者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也要从企业发展的长远来看。是否有发展前景,企业提供的工作环境和成长空间如何。知识、技术、人脉等是否得到积累都是考虑的因素。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