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铭记“11·15”大火的惨痛教训,上海市委市政府正考虑将11月15日设为上海“城市公共安全日”。公共安全事关每一个人的生命财产,是民生最为重要的关切之一,然而难以否认的是,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反复警告我们,公共安全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2010年即将过去,在这11个月不到的时间里,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危机和事故可以说是接二连三,我们记忆犹新的就有:3月23日南平郑民生持刀杀人事件、7月16日大连输油管线爆炸大量原油泄漏、7月28日南京拆迁化工厂爆炸废气泄漏、8月24日河南航空伊春空难等。每一起公共安全事故,都是以社会财产和宝贵生命为代价,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弥补安全保障漏洞,提高预防水平,频发的公共安全事件会严重降低公众安全预期,破坏社会安定,并危及国民经济建设。
公共安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
中国青年报近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公众最关注的公共安全问题大致有以下五大方面:一、突发性的公共场所安全事件存在隐患;二、交通、煤矿等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居高不下;三、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比前几年明显增多;四、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稳定的重要社会因素;五、全国恶性犯罪事件形势依然严峻。
一座城市就是一个超复杂的系统,任何一个环节上对安全的稍有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连续的火灾让我们反思:如果没有安全的保障,城市的美好生活皆是泡影。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带有两面性。城市的繁华和发展,带来了安全上的脆弱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美好生活的底线和前提是安全。倘无一个安全的生活、工作、生产环境,遑论美好生活?这种安全的环境,需要政府给予切实的保障,也与全体居民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息息相关。
设立“公共安全日”,有助于人们牢记过去那些惨痛的教训,有助于人们提高对公共安全的意识和责任感,避免悲剧的重复上演。在国外,也已经有国家设立了“公共安全日”。比如法国,从2008年开始,将每年的10月11日设为“公共安全日”。每年都会给“公共安全日”确定一个主题,并开展吸引大量公众参与的活动,从而提高全社会对公共安全的意识和责任。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广大农村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公共安全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设立的不仅是城市公共安全日,而应该是包括农村在内的全社会的公共安全日。同样,“城市公共安全日”定于11月15日这一天,当然每年都会举行一系列活动,以各种形式悼念逝者,激励生者,传播安全常识,巡查安全状况,强化防范措施……然而,这只是藉此特定时日开展一次较为密集的活动而已,公共安全的着眼点、着力点绝非仅仅这“1日”,而在365个日日夜夜。从广义上说,365天,每天乃至每时每刻都是“城市公共安全日”。
“公共安全”的涵义绝不仅仅是消防安全,并不局限于预防火灾,还需要立足于预防和应对社会治安、交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城市居民安危的其他突发状况和事故。因此,“城市公共安全”是一个硕大的系统工程,理应全方位地重视城市安全问题,摒弃“单打一”的线性思维。
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在加快制定公共安全领域的各种紧急预案,可以说政府已经有所动作。然而光靠政府又难以照顾到所有的公共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还是要依靠全社会的安全防范意识。安全是是生活的卫士,是欢乐的基点。安全事故往往源于潜伏多时的隐患,而一旦爆发则大都突如其来,猝不及防。保障安全的要义就是居安思危,常抓不懈。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