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嚼着油条,去上班的时候;当你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香喷喷的水煮鱼的时候,你也许就处在危险之中。这个危险,就来自臭名远扬的“地沟油”。 最近这地沟油事件被闹得得沸沸扬扬,央视报道了不法分子加工“地沟油”,并大量流入餐饮服务环节后,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笔者近日看了央视相关新闻,节目点评说,通过媒体披露地沟油回流餐桌的何东平教授,迫于压力于近日“改口”。“改口”的说法是,相关报道中,300万吨地沟油的数量和毒性百倍于砒霜这个说法都有所夸大。何教授还谦虚地称,虽然他做过多年研究,但并不掌握地沟油的准确数据。而且,“地沟油吃不死人”。
我们姑且不问何东平先生到底受到了什么压力改口,我们只想说地沟油的管理和治理现状极不乐观。地沟油的数量到底有多少,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年的确有大量地沟油被消费者自己掏钱乐呵呵而又不知情地吃了下去。也许正因为“地沟油吃不死人”,才导致多年来地沟油都得不到有效治理。
常识告诉我们,来自地沟的事物往往最具“生命力”,也最难被制服。地沟油就是如此。有报道显示,从餐饮业的餐厨垃圾中提炼1吨地沟油,成本仅300元左右。掏地沟油的人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平均掏一桶油就能挣上七八十元。一个人通常每天能掏4桶,回收提炼之后,就算只按食用油市场价格的一半出售每月也能赚1万多元,相当于高级白领收入。这么多年,地沟油地下经济链条发育成熟,成为一个年利润接近20亿元的庞大市场。新闻报道称,地沟油的利润已经达到了300%,这高额利润足以让很多不法分子铤而走险,敢去践踏法律。
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这个数字意味着吃10顿饭,可能有1顿就是地沟油,可谓触目惊心又发人深思。地沟油成为治理难题,从根本上说,凸显的是政府餐饮食品监管中存在的缝隙。风刮得紧时,发一纸紧急通知和开几个会议,就应付了过去;风声一过,地沟油爱去哪儿就去哪儿。相关部门对地沟油的轻视,地沟油检测手段的缺乏,更证明地沟油流向餐桌的机会很大。地沟油或许不会置人死地,不会让人结石,也不会让大量食客集体中毒,但无数市民的身体健康都遭受过地沟油的戕害,体量巨大的餐饮经济也面临信任危机。这绝对不是小事情。面对“顽强”的地沟油,需要国家统一立法,需要各地政府联合起来,制定相关的措施,把地沟油的买卖渠道,地沟油从回收、加工到低价交易,链条多个环节卡死。
西宁市在2006年年初,通过市场化方式建成了处理能力为每日2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厂,并于2008年开始对市区餐厨垃圾实施统一的收集、运输和处置。为了解决法律支撑不足的问题,2009年6月,西宁市人大又审议批准了《西宁市餐厨垃圾管理条例》,把地沟油管理提高到依法行政的水平,对各方面的权利和责任做了明晰的划分。西宁的做法无疑就是政府责任优先的治理机制。如果当地能够在条例贯彻方面落实到位,地沟油肯定不会重新流向市民的餐桌。同时,也要为地沟油找到正当的出路。地沟油其实也可以变害为利,为人造福。事实上,大小酒楼饭店每天产生的大量食用油废料,是制造生物柴油的好原料,目前已有一些企业以此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另外还可以用作生产洗涤用品。(本报记者 刘庆)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