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批评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不正确,称"有业不就"、频繁挑选岗位、毁约、岗位资源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令人痛心。(3月31日《长江日报》)
从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严峻显而易见。但今年随着企业形势的逐渐恢复,学生就业压力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学生有单位工作,但是不想签约,以及在很短时间内频繁跳槽,让企业认为资源浪费,也造成了一种“就业难”假象。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学生“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是不争的事实。
在笔者看来,大学生就业难源于就业的满意度低,他们认为企业给予的发展平台、薪资标准和就业环境没有符合期望,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个系统工程,既要靠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又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和创业。
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容易有高估自己能力和素质,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标准、薪酬期望、就业预期等方面期望过高,盲目跟潮。求大,即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求高,即高职位、高薪酬,不能根据自己情况和变化适当调整就业目标,不愿从事基层、基础工作,从而使就业面趋窄。 另一方面,大学生薪酬低的工作不愿干,不愿与低学历者为伍。在就业难的社会现实中,确实有大学毕业后,面临与农民工或当年中、小学同窗干一样工作的“尴尬”。另外,部分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和就业的了解,直到毕业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干什么,能够干什么和怎样找工作。在“计划分配”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根本不用自己考虑就业;然而,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问题就与大学生本人紧密相连。就业定位不准、目标不明,就会出现骑驴看马,频频跳槽。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一个值得考究的问题。除了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所产生的引导效应外,大学教育中并不健全的就业观念教育也是原因之一。 学校要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办创业就业俱乐部,邀请企业老总来为学生授课,让他们提前对自己的就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与此同时,要灌输正确的就业定位,让学生敢于从一线做起,从基层做起。加强知识与实践的双重结合,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集知识和专业技能于一身。(本报记者 刘庆)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