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教育众说纷纭,教育管理精彩纷呈。我们每天都在宏观思考如何精细化管理,如何制定严格的考评措施,如何加强过程管理,如何提高升学率等等。但最近一次我校举办的心理健康测试与调查结果,让人堪忧,让人警醒!这让我意识到:要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就不得不提到要事日程。
下面,我就从微观角度来谈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助推教育质量提升”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不容乐观。
近年来,由于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影响学习、甚至休学的现象层出不穷;由此导致的自残、自伤、甚至自杀的悲剧屡禁不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组因心理疾病引发的真实案例:
案例一:2016年,我市某小学三年级男生(平时成绩优秀)就因某次考试失误,被数学老师叫到办公室帮助其分析试卷,该生中途借口上厕所,然后从窗口一跃而下。
案例二:2017年,某小区一小六女生因父母不让她玩手机,凌晨3点从自家13楼终身一跃。
案例三:2018年,我市某镇两名初中生(一名特优,一名优秀),寒假中凶残杀死自己的爷爷奶奶,然后浇上汽油,放火烧房,毁灭证据。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还有一个惊人发现: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其隐性心理问题反而更多。正是因为他们自尊心太强、唯我独尊意识太浓,总习惯于表扬,加之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以“唯成绩论英雄”的畸形思想影响,终酿成林林总总的心理疾病。
由此,要助推教育质量提升,切不可小觑学生心理健康。
二、心理问题,凸显异常。
1.适应能力弱差(初一新生较多)。对学校生活不适应(课程、老师、制度、作息时间等),又不愿主动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倾诉,最终导致孤僻内向而无心学习。
2.人际关系敏感。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友好,不理解自己。老师在点评其他学生时,总爱对号入座。终因郁郁寡欢而无心学习。
3.日常情绪焦虑(越来越低龄化)。总感觉烦躁不安、莫名紧张。学习上总担忧:老师抽我回答问题怎么办,作业完不成怎么办,考试差了怎么办等等。终因积虑成疾而无心学习。
4.嫉妒心理作梗。缺乏公平正当竞争意识。只愿自己好,不愿他人优秀。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最终自暴自弃而无心学习。
5.自我认知不足。自尊心和好胜心过强,屡次受挫后,终因自卑心理而无心学习。
6.早恋意识萌芽。初中生正处于懵懂年龄,加之社会、网络影响,一旦陷入早恋旋涡便不可自拔。终因魂不守舍而无心学习。
7.唯我意识蒂固。总认为谁都应以他为中心,唯我独尊。一旦被忽略或冷落,便作怪捣乱,终因行为偏激而无心学习。
8.抑郁情绪俱增。厌学不听话,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严重者会出现暴力冲突等症状,终因情绪低落而无心学习。
针对以上这些心理问题,学校必须切实承担起“疏导”责任,让他们的思想和灵魂,回归到学校,回归到班集体,回归到学习中。
三、专业治疗,刻不容缓。
下面,我就结合我校实际,谈一些应对举措:
1.打造了全县一流的心理咨询中心,配齐专业师资。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
3.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团辅活动,来促进学生良好的适应和发展。
4.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5.开展个体咨询和辅导。
四、心理健康,预防为主。
以后,我们将如何有效预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呢?
从学校和教师层面看,在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而不是一味重视智育,忽视其他。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让学生思想通透,就一通百通,其学习效果定会事半功倍。
2.用耐心走近学生,用爱心走进学生。放下师道尊严,蹲下来与之交流谈心,从了解他们的家庭开始,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给学生搭建能展示长处的平台,给足表现的机会。能肯定的就要毫不吝啬地给予表扬,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4.加强团队合作,集体表彰和个人表彰相结合,加强公平竞争意识的培养,消除学生的嫉妒心理。
5.加强青春期教育,预防早恋。有效利用校园报刊、宣传栏等,分期宣传青春期知识;定时举办青春期讲座,定点举行青春期心理咨询活动。
6.大力开展文体活动,让他们在尽情表现和释放中,树足其自信心。
7.给每个学生安排职务,给他们提供为学校为班级做贡献的机会,培养其责任意识,满足其成就感。
8.定时举办家长心理健康培训会,并不定时家访。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三观便显得举足轻重。因为家长三观正,孩子的三观就会正。其次,家访要注重技巧,家访不是告状,只能是增进了解,加深感情。
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心。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养成健康心理,他们才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我们的教育也才会有效、甚至高效。为此,就让我们用爱心和恒心,众力助推孩子健康成长,铸就教育质量提升!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