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县农业局 宁尚成
2017年5月19日、6月23日,梓潼县许州镇栏杆养殖专业合作社、三泉乡全康养殖专业合作社分别就第一槽育肥猪盈余及盈余分配方案经理事会讨论并提交全体成员大会审议后,现场举行了分红大会。目前,梓潼县扶贫生猪代养场将陆续出栏肥猪,助力贫困户脱贫奔康。
2016年,梓潼县将创新改革的着力点聚集到推动产业扶贫上来,创造性地探索出了“政府+企业、金融、合作社、农场主、贫困户”的“1+5”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截止目前,全县建立扶贫专业合作社46个,修建正大“1100”生猪扶贫代养场42栋,其中已建成17栋、在建10栋、拟建15栋。全县共投产10栋,其中出栏6栋。
“1+5”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即:“1”代表政府,“5”分别代表龙头企业、金融、贫困户、扶贫合作社、农场主。“1+5”就是由政府制定规划、搭建平台、整合项目、落实政策;正大集团制定养殖相关标准,提供生产原材料和技术服务,回收产品;金融部门为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信贷,由政府贴息;扶贫合作社由贫困户及村集体投资入股,成为产业扶贫的主体,负责构建利益分配机制,选择经理人经营管理;农场主连片种植果园,消纳养殖粪污,成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关键;贫困户用扶贫小额信贷及量化到户的项目补助资金,贫困村集体用扶贫周转金,折股入社,按股分红。
一、政府组织,多措并举,开通产业脱贫奔康快速通道
(一)强化责任担当,明确职能职责,统筹推进产业扶贫进程
2016年,梓潼县在正大5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带动农户发展零风险生猪代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脱贫攻坚,围绕“贫困户如何脱贫不返贫”、“贫困村如何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等难题,探索出了具有零风险、养殖设施现代化程度高、生产组织化程度高、贫困户全覆盖不返贫、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等特点的“1+5”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使扶贫工作走上了政府组织、企业参与、资金整合、精准发力、全员脱贫的新路子。
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梓潼县委、县政府有决胜脱贫攻坚的责任担当,从事关全面小康的高度,坚持领导带头干,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加强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和强力推进“1+5”生态循环产业扶贫的意见等有关文件,成立了生态循环产业扶贫领导小组,严格责任分工,各乡镇、部门、村社职责明确,企业、金融、合作社、农场主准确切入、主动参与。给乡镇和贫困村下达了建设任务,层层传导工作压力,以强烈的责任担当,以超常规的创新举措狠抓产业扶贫,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抢抓机遇、聚精会神、持续用力、攻坚克难,发扬改革创新精神。
(二)确定扶贫主体,创新合作模式,建立合理利益分配机制
在充分测算和论证一栋“1100”扶贫代养场生产效益和贫困户收益的基础上,梓潼县确定按照每30户左右贫困户新建一栋“1100”扶贫代养场(一批一次性存栏1100头生猪),将贫困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成立扶贫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合作社规程,确定扶贫主体。梓潼县许州镇108户贫困户以股份合作的形式组织起来成立了“梓潼县栏杆养殖专业合作社”。创新合作模式,扶贫专业合作社与正大集团签订生猪代养协议,明确代养费结算标准及双方权利、义务,正大集团负责提供仔猪、饲料、养殖技术等,并回收育肥猪;扶贫专业合作社只与正大集团结算生猪代养费,不与生猪市场价格挂钩。同时,实施股权和经营权分离,提高生产效益。生猪扶贫代养场由扶贫合作社聘请有文化、懂技术、责任心强的职业经理人按照正大的标准、规范和要求从事生猪养殖,使生猪养殖的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确保预期效益,不需要贫困户参与管理和运营,贫困户按期分成。一方面有效解决了老弱病残等有心无力的贫困户脱贫问题;另一方面贫困户的富余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可就地与之配套的种植园务工或外出务工,加快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再者,正大“1100”生猪扶贫代养场是采用先进的养殖设施设备和养殖理念,需同步配备高素质的饲养人员,由正大公司进行饲养人员的统一培训、管理,将有效提高猪场的生产成绩,从而提高生猪代养场的代养效益。
创新贫困村和贫困户凭资入股合作方式,建立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共同脱贫。把扶贫政策、项目资金和贫困户现有资源资本化,一栋“1100”扶贫代养场场内建设费用需113万元,其中,贫困户用县财政补助资金20万元和政府贴息小额信用贷款73万元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产业扶持周转金20万元入股,扶贫合作社的收益除逐年归还农户贷款和产业扶持周转金外,全部用于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按股分红,在贷款和周转金未还完前,集体适当少得。扶贫代养场涉及的场地“三通一平”等相关费用由县级有关部门予以解决。
(三)整合各方力量,破解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瓶颈
为尽量降低贫困户资金压力,梓潼县多次与正大集团反复协商,在严格按建设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价格,最终确定修建一栋“1100”扶贫代养场场内价格控制在113万元。资金来源为:县财政补助资金20万元、村集体借予扶贫专业合作社产业扶持周转金20万元、贫困户小额信用贷款资金73万元,政府给予贷款贴息。同时,整合县农办、财政、发改、农业、水务、交通、扶贫等相关部门资金,解决扶贫代养场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场地等“三通一平”前期费用。
梓潼县栏杆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34.5万元,用于建设3栋正大“1100”扶贫代养场、购买安装全部生产设备及建设管理用房、饲料房300㎡。其中,村集体出资60万元占17.937%,资金来源为从县财政扶贫资金中借支产业扶持周转金;24户有残疾人的贫困户每户出资2.6875万元占0.803%,资金来源为贷款1.95万元、县财政补助0.55万元、县残联补助0.1875万元;84户一般贫困户每户出资2.5万元占0.747%,资金来源为贷款1.95万元、县财政补助0.55万元。
二、龙头企业带动,推动农业现代化与脱贫攻坚的有机结合
传统养殖业往往技术含量低、投入分散、周期长、见效慢,难以有效承载产业扶贫。梓潼县依托正大集团引进先进工艺和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为产业扶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100”扶贫代养场是按照欧美标准修建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生猪养殖场,采用全漏缝板、全地暖、垂直通风、温度恒定、自动投喂、智能控制等先进设计,引进了大容量的盖泻湖式沼气,实现粪污处理干稀分离,配套管网自流灌溉,一栋正大“1100”扶贫代养场只需一个劳动力进行运营管理,许州镇3栋“1100”扶贫代养场只聘请了3个饲养人员,便能正常开展生猪代养工作。合作社通过引进有文化、懂技术、责任心强的职业经理人,按照正大公司的标准、规范和要求从事生猪养殖,使生猪养殖场的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确保达到预期收益。梓潼县配套建设的种猪场均采用美国和丹麦技术和设备,每头母猪年可提供仔猪28头左右,使梓潼县生猪养殖水平达到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的世界先进水准,在大力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脱贫奔康。
三、开展“零风险”代养,保障贫困户产业脱贫致富预期效益
“1+5”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将市场和疫病风险及全部流动资金交由正大承担,正大集团负责提供仔猪、饲料、防疫和回收育肥猪,养殖收益按增重数量、料肉比,死亡率等指标综合计算,扶贫专业合作社只与正大集团结算生猪代养费,不与生猪市场价格挂钩,贫困户收入稳定、无风险,解决了贫困户无资金、无技术、无劳力等三无问题。
梓潼县栏杆养殖专业合作社3栋“1100”扶贫代养场出栏首批生猪赚取生猪代养费550000.00元,育肥猪保险赔付收入82325.25元,银行存款利息收入1573.00元,县政府贴息收入82600.00元,共计收入716498.25元;开支水电费、人工工资、生产用具等费用131138.82元,缴纳税收16500.00元,缴纳育肥猪保险费18480.00元,贷款利息支出82600.00元,共计支出248718.82元。盈余合计467779.43元。实行按股分红,由合作社统一偿还银行贷款200000.00元,村集体分红20000.00元,入股的108户贫困户中有残疾人的贫困户成员每户分红2100.00元,一般贫困户成员每户分红2000.00元,未分配盈余29079.43元用作生产流动资金。1栋“1100”扶贫代养场一年可出栏生猪两批,完全达到了预期效益,前5年还款后,贫困户每年户均可分得4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分得2万元以上,5年后贫困户每年户均可分得8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分得5万元以上,既解决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问题,又能让贫困户长期致富。
四、统一规划,科学选址,实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
梓潼县在推进产业扶贫的同时,把生态循环理念厚植在 “1+5”产业扶贫的各个环节,统一规划5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与20万亩蜜柚基地配套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明确规定建设一栋正大“1100”生猪扶贫代养场必须按照5头猪1亩地的比例,通过农场主流转土地等方式建设260亩规模以上的果园与之配套。同时,建立了由国土、环保、农业、林业等部门参与的生猪养殖场选址专家组,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选址,确保选址论证科学、安排合理。在新建养殖场时坚持雨污分流、干稀分离、沼气净化、种养结合、循环利用,严格执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即:养殖场规划设计时环保设施必须同时设计、养殖场建设时环保设施必须同时建设、养殖场建成必须经环保设施验收合格后同时投产。通过科学选址,梓潼县栏杆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天宝蜜柚产业园修建了3栋“1100”扶贫代养场。
梓潼县生态循环农业实行种植业和养殖业全挂钩,探索建立了三种种养结合方式,即:为种而养,解决成片种业的有机肥灌溉;为养而种,配套足够的养殖用地解决养殖粪污;种养结合,适度规模合理配套。创建了四种循环经济模式,即:“大型规模养殖场+有机肥厂”的工厂化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区域大循环;“养殖场—沼气池—果园”合作社经营模式,实现片区中循环;“适度规模经果园+适度规模养殖场+沼液灌溉”果园农场内循环,实现园场小循环;立足全县7万口户用沼气,分散农户自养自种,就地灌溉实现粪污综合利用,实现家庭微循环。既消纳了生猪粪便、改良土壤,使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又降低了种植业的肥料成本,减少了果园化肥农药的用量,生产出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