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西平镇 “百镇建设行动”有特色有亮点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6-11-08  发稿编辑:韩春梅

 

 三台县西平镇历时三年的“百镇建设行动”重点镇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省考核及第三方评估名位靠前,今年又获得了省、市1500万元的资金支持,得以继续开展全省百镇建设行动重点镇各项工作。

西平镇的基本情况

西平镇位于三台县城以西的凯江之滨,古名观音场,与德阳市中江县毗邻,东距三台32公里,西距成都80公里。全镇幅员面积77.01平方公里,辖7个党总支,36个村、6个社区。全镇总人口6.08万人,集镇建成区面积3.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26万人,是典型的人口大镇、农业大镇。镇内以客家文化为载体的古街、古民居、古城门城墙、古会馆、吴氏宗祠等旅游资源丰富。在县委、县政府和县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西平争取到了全国、全省、全市、全县重点(示范、试点)镇,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镇。近年来先后荣获“四川最美古镇”“全省历史文化名镇”“省环境优美示范镇”“绵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殊荣。

发展成绩与特色实践

“百镇建设行动”实施以来,西平镇整合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省重点镇、市级小城镇、县镇配套等资金2个多亿,用于市政道路、雨污管网、文化娱乐广场、场镇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与2012年相比,场镇常住人口由16300人增长至22580人,增长38.5%;建成区面积由214公顷提升309公顷,增长44.4%;城镇化率由32%提升至38%,增长6个百分点;GDP由40000万元增长到61340万元,增长53.4%。

(一)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提升镇域经济实力

1.科学编制规划。坚持“立足西平、跳出西平”规划西平,结合西平发展实际,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按照“活力新城、韵味古镇、秀美乡村、幸福家园”的目标定位,深入实施“高点定位、改革创新、项目支撑、投入拉动、产业富民”发展战略,提出“建设三台县域副中心”发展目标。

2.配强机构人员。成立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并挂设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重点镇建设办公室牌子,配备了4名专职人员,同时村镇规划建设所配备2名专职人员,国土规划所配备3名工作人员,城管执法中队配备10名工作人员。

3.严格建设程序。西平镇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健全,制定有西平镇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西平镇工程项目建设程序、西平镇工程项目现场管理制度等制度。严格执行总规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镇所有工程项目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了“三证一书”,办理“三证一书”涉及的可研、立项、设计、地勘、财评、招标、施工、监理、质检、检测审计等项目程序均合法合规。

(二)完善设施,配套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辖区内有综合高中1所,办学规模近千人;共有义务教育学校14所(其中初中1所、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3所);幼儿园共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所,民办幼儿园5所)。西平小学的腰鼓、西平初中的篮球、狮王学校的跳绳、峨山小学的乒乓球、建林学校朱君小学的排球各具特色。

2.均衡配置医疗资源。现有集公共卫生、妇幼保健、临床服务和教学于一体的“国家二级乙等”综合性医疗机构一所,36个村、36个村及6个社区均配置标准化医疗室。西平镇中心卫生院先后荣获“国家一级甲等卫生院”、“国家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国家爱婴卫生院”,荣获“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市十佳医院”县“十佳青年文明号”等殊荣。

3.大力发展文化体育。现有文化站、图书馆、电影院、体育场、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科技服务站等文化体育阵地,各类设施对公众免费开放、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能有效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镇党总支所在的6个中心村建成“1+6”公共服务中心,设有乒乓、篮球等健身器材和广播室、远程教育等设施设备。新建住宅小区全部建设体育建设设施,完成明德小学8人制和5人制足球场建设。

4.持续繁荣商贸金融。大力发展商贸金融产业,西平镇是三台县西部的中心城镇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商业贸易、集市贸易兴旺,其商业辐射范围遍及三台西部10余个乡镇和中江县石安、回龙、朝中、通济等乡镇,集日高峰期人流达5万人次以上,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1亿元,占GDP的34.07%。全镇有商铺门店824个、金融服务机构3家、农贸市场3处、大型超市6家、大型餐厅8家、商务宾馆2家,服务业每年实现新增就业岗位近300个。其中,有舜天屠宰有限、温州华联超市、荣昌副食店、利源佳超市、源祥加油站、三喜乡村大酒店、西蜀商务宾馆、和平湖等规模以上服务企业9家。目前正规划启动城镇北区开发项目,高规格建设一处占地100余亩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和专业市场。

5.配套建设服务设施。现有自来水厂一座,日供水能力达4000余立方米,能满足西平及周边三万余人的生活用水;现有港化燃气供应公司一家及瓶装液化气站3家,清洁能源使用率高达95%以上;现有电力资源运营单位西平供电所一家,目前已完成了西平场镇古镇核心区强电入地规划工作、变电站搬迁及高压线路迁改、和农村线路改造升级工作;有广播电视运营单位一家,从业人员7人,全镇共有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3万户,宽带用户2000余户。

(三)项目推动,产业拉动,提升集镇吸纳能力

1.不断提升城镇承载力。打破因空间、区位局限造成的发展困境,寻求新路径,提升城镇承载力。其一,启动西平、凯河行政区划调整。针对西平、凯河集镇临近、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等实际,县委、县政府提出并启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凯河镇凯8个村、1个社区调整划入西平镇,促进凯江两岸同步建设、整体打造,调整后将提升西平发展空间、扩大凯江两岸集群效益。现目前西平、凯河区划调整正在进行相关程序。其二,启动成德南高速公路-凯河出口建设。目前,交通运输厅已正式批复成巴高速凯河出入口建设项目,距离西平场镇仅3公里,建成后将使西平更好地融入成都一小时经济圈。同时,依托成巴高速公路,启动发展工业经济,规划1个中小工业集中发展园区,吸纳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安居乐业。

2.持续改善基础功能配套。近年来,投资1500万元改建市政道路5公里、新建市政道路4.5公里,市政道路硬化率达100%;投资850万元,新改建雨污管网10公里,城镇范围内雨污分流达到100%;投资2300万元进行排洪沟治理、古镇协调区仿古风貌改造、月牙湾文化娱乐广场等项目建设,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投资500万元建设小天网和数字城管网络、校园足球场、西平消防中队等,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投资1807万元的污水处理厂、投资2768万元的凯江防洪堤等已全面完工。  

3.现代产业特色突出。按照城镇产业定位配置的工业、商贸、旅游,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9亿,第一产业实现产值2.36亿占40%:农、林、牧渔产业和服务业,增长5%;第二产业实现产值1.829亿占31%:工业、建筑业增长62%;第三产业实现产值1.711亿占2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服务和软件、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增长65%。全镇基本实现“以旅游、商贸三产业为主导,一、二产业协调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新格局,即实现保增长,有突出有亮点。同时,坚持以最美古镇为核心,大力发展客家文化、吴氏宗祠、广东会馆等本土文化旅游产业。

4.融资扩建效果显著。采取市场化手段引进兴达利房产、许氏阳光房产、博洋房产等企业参与场镇发展建设,近三年投资1.3亿元新建商贸型居住小区5个,建设商品房近10万㎡(其中住宅8万㎡、商铺2万㎡),新扩建街道1条,新增商贸中心2处。2016年书香名居商品房项目、九州家园商品房项目共占地11.4亩,总投资4800万元。预计今年底场镇常住人口达2.33万人,城镇化率为38.5%,比去年增加2.8个百分点。

(四)建管并重,常态推进,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1.整体提升集镇风貌。高度重视城镇风貌特色建设工作,截止目前已完成以西平古镇为风貌主基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性规划、西平古镇旅游规划、古镇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吴家祠堂保护性规划等。目前观音寺街的仿古风貌改造即将进场施工。我镇批复立项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2个,分别是凯丽滨江棚户区改造项目和西平镇危旧房改造项目。其中:凯丽滨江棚户区改造拆迁25户,拆迁面积2200㎡,安置25户,安置面积2200 ㎡,安置房现已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西平镇危旧房改造项目涉及3个改造点,一是团结街片区改造拆迁51户,拆迁面积4200㎡,安置51户,安置面积4200 ㎡,安置房现已建成3幢;二是原老派出所片区改造拆迁8户,拆迁面积760 ㎡,安置8户,安置面积760 ㎡,自主改建安置房现已全部建成;三是丝厂职工宿舍改造拆迁224户,拆迁面积14210 ㎡,安置224户,安置面积14210 ㎡,现已全部完成改造对象户的货币安置协议签订。城镇街道、广场、水域、公园绿地总面积99144平方米,城镇常住人口2.26万人,人均绿化面积为4.6平方米。

2.常态开展综合治理。西平镇已有城镇综合管理机构2个,分别是场镇街道管理办公室(现有专职管理人员3人,下辖6个场镇社区、16人的保洁队伍、17人的清洁队伍、3人的收集队伍、4人的亮化绿化维护队伍、32人的保洁文明劝导员队伍)和西平城市管理执法中队(现有执法人员10名)。现已形成了统一领导、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社区辖区负责制的城镇管理模式。

3.生态建设特色鲜明。西平镇始终坚持“商贸旅游生态强镇”战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污水处理工作。于2009年建成污水处理站一座(日处理能力0.11万吨),现已基本建成日处理能力0.3万吨的标准污水处理厂(该项目于2012年9月省发改委批复同意,现已全面完工,预计11月中旬即可开机处理污水)。目前污水处理率为65%,待我镇污水处理厂开机后,届时我镇污水处理率将达到85%以上。场镇已修建化粪池70余个,按照雨污分流标准建设管网25公里,管网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100%以上。截至目前,已完成西平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生态凯江河堤已基本完工,月牙湾休闲娱乐中心(100余亩)建设项目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在建林试点开展镇村环卫一体化建设,计划投资100余万元采购环卫设施,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利用、有机垃圾、有毒有害、其它垃圾四类,通过层层减量、分别消化,基本做到农村生活垃圾“农户分类减量,垃圾不出村组”。

(五)深入实践,积极探索,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1.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探索。针对目前镇乡“权责不对等、服务职能缺位、机构设置不合理”等现状,县委、县政府去年将西平镇确定为扩权强镇试点镇,通过赋予试点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大人权、财权,增强要素保障能力等措施,着力破解现行行政管理、资金瓶颈、土地利用、行政执法等体制机制障碍,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活力。截至目前,完成党政综合办公机构调整,在机构编制限额内设置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进一步强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职能;优化整合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置,公布下放88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办事流程,实现“一站式”服务,有效提升了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快西平、凯河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建设步伐,已启动西平、凯河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西平—凯河同城发展规划(含凯河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开展行政区划调整相关程序。

2.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围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要素配合均衡化等重点,结合西平幅员面积广、农村人口多等实际,重点探索就地就近城镇化、壮大城镇规模、提升城镇档次等体制机制。一是做美城镇。在现有规模和功能的基础上,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雨污管网分流、建设污水处理厂、完善供水供电供气设施、实施数字城管和小天网、建立消防站、改造提升凯江河堤、建设月牙湾休闲广场、综合市场改造、标准化幼儿园、高速公路连接线和2.8公里城镇主干道等工程,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拓展城镇发展空间,让在镇上住的居民可以享受与县城同等的居住环境,真正实现了留得住、能发展、心舒畅。二是扩大中心村。确定红梁、南垭、新庙等3个中心村,在中心村规划建设新村聚居点,政府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等模式引导周边群众到中心村建房居住。配套建设中心村学校、医院、道路、绿化、亮化、文化广场、供水一体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让住在农村的群众能享受与城镇同等的公共服务。根据我们的实践,通过建设城镇、中心村的模式,让镇内形成梯次发展、差异化发展体系,群众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就业需求等实际选择适合的方式实现就地城镇化。

3.探索引导群众参与建设的体制机制。采取“政府引导、财政补助、群众主体”的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群众、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通过前期调研和论证,观音寺街将采取“三统三自”模式(统一设计、统一材料、统一施工,自行确定施工队伍、自行采购建设材料、自行监督施工质量)进行。一是成立自改委员会。召开居民大会,80%以上居民赞成统一改造之后,再选举产生自改委员会组成人员。二是确定建设方案。由自改委员会牵头制定建设方案、资金测算、群众筹资等,召开居民大会,90%以上居民同意方案后启动实施。三是启动工程实施。按照通过的建设方案,确定施工队伍、材料采购队伍、质量监督队伍、资金管理人员等,按建制镇资金管理办法进行定额补助。通过此模式,不仅减少了财政资金压力、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

4.探索投融资体制机制。为解决建设资金矛盾,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月牙湾休闲广场、滨江步行街建设项目),采取“政府主导、村社区集体融建”方式共建,村、社区集体建设土地供地,政府财政出资建设,达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集体资产提质增效的目的。

5.探索镇村环卫一体化体制机制。通过健全“四级运转模式”,真正达到垃圾减量化、资源利用化、处理生态化的目的。第一级以农户为主体“源头分类”。以农户为主体,开展“源头分类”。第二级以社为主体“由社致户”,每社安排垃圾收集员一名。第三级以村为主体“以村纳社”,每村安排垃圾转运员一名。第四级以总支为主体“集中承载”,扶持设立多个“西平再生资源回收分中心”并择地建设“有毒有害垃圾转运站”。至此,从农户源头分类开始,有机垃圾及其他垃圾已由农户自行“消化”处理,再生资源进入了再生资源市场进行市场化流通,有毒有害垃圾由镇上统一组织转运车辆运至专业处理公司进行处理。

6.探索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引导西平从传统农业镇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镇转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扩大聚集效应。以“西平古镇”为载体,促进文商旅农融合发展。一是开发建设西平古镇。按照旅游规划方案,采取“设计带招商”方式,政府配套建设古镇及周边协调区基础设施、风貌打造(比如:河堤建设、观音寺街改造),整体或分割引进旅游公司开发古镇,让旅游资源变为旅游产业。二是打造古镇周边产业。依托凯江,沿江规划建设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康养农业产业带,依托西平人气旺、商气旺等优势,布局餐饮娱乐等新型业态,打造一条特色街区。健全返乡创业扶持体系,采取政府补助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让古镇周边区域有看点、有亮点。通过两种方式,形成吃住游玩一条龙旅游服务。三是探索返乡创业扶持体系。围绕破解影响返乡创业的政策壁垒,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制定支持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等措施,已制定出台了《西平镇返乡创业扶持政策》。截至目前,已帮扶14名返乡创业者创业成功,创造社会效益200余万元。(西平镇党政办:刘金钟)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