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上午,吉林蛟河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郝壮在办公室坠亡。昨天下午,蛟河市人民政府官方微博回应称,郝壮系在其办公室擦玻璃时意外从窗台坠落致死。(人民网 2015年11月12日)
该事件爆出后,其蹊跷之处在微博上引发网友关注。部分网友提出疑问:市委常委、公安局长需要亲自擦玻璃吗?况且,事发当日的吉林已经是冰天雪地。 那该事件究竟是什么情况,现在大家都还不是很清楚,但社会上各种猜测已漫天飞。
世界上的事情是纷繁复杂的,每天都有新的情况出现。谣言止于智者,但是“智”只是少数人所掌握,我觉得谣言应该是止于透明,恐慌也是能够因为透明而消散的。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而从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效果来看,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政府愿意公开的信息,绝大部分不是公众希望得到的信息。公众希望得到、了解到的信息,政府没有完全公开,也未必愿意公开。传统上只要涉及到政府部门及官员出现突发事件,众所周知的意识都是政府希望能遮就遮,能大事化小最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信息消防队”,但是传统的种种做法真的就维护了政府的形象了吗?我看未必,有些时候甚至还给政府带来了许多不应出现的负面影响。什么才叫政府的形象?我个人的理解是“透明、阳光、法治、责任”, 除非涉及国家法律规定不能公开的信息,否则都应千方百计迅速、真实、全面对社会公开,告别以往的拖延、观望与屏蔽作风,避免引起公众舆论的误判。
公开,何为公开?公开就是将事情的内容暴露于大众,面对大家,不加隐蔽,将真相大白于天下。
现在,随着互联网、手机短信、视频通讯等新方式的诞生,公众无论在获取信息,还是参与信息传递方面越来越简单,大大促进了公众的知情权。面对这样的时代发展趋势,政府部门不能墨守成规,观念必须更新,否则将成为历史前进中的绊脚石。
纵观国内各种大小事件,没有哪起事件是因为政府说了真话而形成风波。 很多时候,公众对事件真相的要求是次要的,对政府的态度要求却是主要的。也就是说,如果政府态度诚恳、积极,公众并不会对事件真相本身产生太大反应;反之,公众会因为一些政府暧昧、粗暴和压制的工作态度产生反感,进而影响到对所有事情的怀疑,致使事件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例如“躲猫猫事件”,如果公安机关首先就说明“可能存在牢头狱霸”,并积极展开调查、公布信息,依法处理责任人,肯定不会产生这么大的风波,给云南党委政府的形象带来这么大的危害。由于许多干部、官员一直抱着“家丑不外扬”的传统观念不放,往往最后把事情弄得一团糟,于国家、于社会、于其自身都没有任何益处。而事件一旦形成风波,就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来应对,结果也很难保证。有这样一种说法:编了一句假话,就需要有另外十句假话来证明,可以想象其中的复杂性。
那么,为什么还非要遮遮掩掩呢?遮遮掩掩的效果,只能让外界起疑心,妄加猜测,效果反而不好。试想一下,如果对这件事本身,对其前因后果,进行公开透明的充分报道,又会怎样呢?我相信效果肯定会比目前要好。对于暴露的问题,我们早晚都绕不开,都必须正视,而总是采取“驼鸟政策”,矛盾老解决不了,何时是个头呢?设想一下,倘若全面客观公开报道,那么又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和效果呢?
一事当前,第一反应就是封锁死捂,捂不住了就遮遮掩掩或者编造各种各样的说辞,不得已一再用不真实的说法去圆前面漏洞百出的说法,越来越被动,实在没办法了,就只好动用手中的公权力强力封杀--如此落后的观念,怎么能够应付得了当今网络大数据时代呢? (廖爽)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