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群众路线开展以来,各级干部针对“四风”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整治措施,“四风”问题得到了空前遏制。然而,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行业,“四风”问题依然在在,只不过是改变形式,更为隐蔽而已。
一、主要表现
1.形式主义仍然没有得到根除。一是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现象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禁止。二是学习不认真,学习走过场,学用脱节。个人自学只停留在摘抄上级文件、论述上,没有触及思想根源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理解,达不到学习的应有效果。三是日常监管、巡查回访工作走马观花,效果不明显。履行监管职责时,只注重走到、看到,但没有真正落实整改和推进,在指导、服务和再检查中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常检查但老问题仍常在。
2.官僚主义瘦身架子还在。一是在一些服务部门,群众前去办事,虽没门不难进、脸不难看,但事依然难办。有的事群众跑多次依然办不成,要么声称此事不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推脱到其他部门,推拖之风是官僚主义的又一转换形式,办事人员虽官气不在,服务群众之心仍然不诚。二是在中央抓作风、整纪律空前严厉的前提下,个别干部“不作为”,认为自己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不挑担子,不敢担当;个别干部便一切以"不出事"为准则,干什么都缩手缩脚,瞻前顾后,不敢创新,按部就班。
3.享乐主义换位照常上演。吃喝风从前台转到后台,从集中演变成零星。有的单位,在整治吃喝风的禁令出台后,就化整为零,从大街上、正规场所转移到隐蔽的角落,照常进行。
4.奢靡之风不在夸张但仍有市场。中央整治“四风”的有关举措出台后,领导干部奢靡之风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红白喜事不在大张旗鼓,但高档消费依然没有下线。
二、原因分析
深刻分析“四风”为止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理解不深不透,用以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和水平不高。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群众观念及为民意识的淡薄。未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没有坚守任何时候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衡量标准。
二是学习不够且没有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工作与学习发生矛盾时,往往认为学习是“软指标”,可以往后推一推,从而导致学习不认真,学习走过场,学用脱节,学习效果不佳。
三是监管创新力度不够。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还缺乏周密的思考,思想观念有些滞后,思维方式有些僵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还不够,缺乏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气魄。
四是自身要求不严。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纠正“四风”问题上,随大流,缺少时刻自省、自查的危机意识,缺少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自律意识,没有真正在思想上筑起有效的防线,更没有在行为上形成严格的准则和规范。
三、对策建议
隐蔽的“四风”危害大、难查处,不及时纠正处理的话,会让更多的人误以为是默许的,跟着效仿,有可能形成蔓延之势,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成果打折扣。就如何应对,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是要依靠群众参与。“四风”问题群众受害最大,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群众比各级纪检部门更容易发现存在的不正之风,因此,纪检部门不能关起门来反腐败,要切实提高群众反映问题和表达意见的积极性和便利性,鼓励引导群众通过各种渠道反映检举党员干部存在的隐形“四风”问题,才能让“隐身衣”在众目睽睽之下无处躲藏。
二是要深化细化制度。“四风”问题表现形式复杂多样,需要有严格的尺度来衡量,制度规定越细,“四风”隐身钻空子的余地越小,制度执行越严,敢于以身试法者越少。因此,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包括党内民主制度、民主集中制、干部人事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反腐倡廉制度等,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根本上解决“四风”问题。
三是要强化公开监督。要严格落实党务、政务公开等规定,特别是抓好三公经费的公开,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防止违规违纪问题发生。纪检监察部门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加大明察暗访力度,紧盯关键节点,瞄准重点对象,打开监督的聚光灯,使“隐形四风”问题无处藏身。
四是要严肃执纪问责。严肃执纪,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要对违反“四风”的相关单位和当事人点名道姓通报曝光,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戳到违纪违法者的痛点,从而使其痛定思痛,痛改前非,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 作者:柳叶)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