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7日有一篇文章,标题是《初中毕业的李铁夫指导硕士博士徒弟搞发明——把高学历变成高技能(创新故事)》。这篇文章对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只有将高学历变成高技能,知识才是生产力。
我们常常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话要辩证地看,如果科学技术没有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发挥效益,科学技术仍然是科学技术,就不是生产力或者说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打个比方,关在水库(塘堰、河流、沟渠)里的水,如果只是关起来,水仍然是水,如果用来发电就转化为电能,如果用来灌溉就发挥了灌溉作用。
高学历与高技能不能简单地画等号。
就如文章中的李铁夫,因为因技艺精湛,不怕苦和累,被工友们称作“铁老师”。 李铁夫虽只有初中毕业,但技术是“大拿”,是高级技师、山东电力“最佳检修安装工”,公司劳动模范、“隐患整改能手”;搞发明创新更是好手,被评为山东电力优秀技能人才、枣庄公司“十大创新金牌个人”。之所以 9名硕士、博士都服服帖帖拜他为师,成了不折不扣的“铁丝”。就是因为他是技术“大拿”。他靠技术让硕士、博士都服服。硕士徐勤超也曾暗自不服,但一项“如何实现对高铁线路空载容性小电流的采集放大”的技术难题,见出了分晓。李铁夫提出利用电磁感应定理,在电流回路中串接多匝线圈来实现采集放大。徐勤超认为这个方案太过简单,坚持要设计高精度电子放大电路,却因过于复杂而难以实现,最终不了了之。后来他们采用李铁夫的方案,共同研制出一款安全实用的“六角图试验小电流放大装置”。“创新不必追求高大上,有时最简单的原理反而更容易解决问题。”徐勤超深有感触。
徐勤超是硕士,李铁夫是仅仅初中毕业,从知识上讲,李铁夫绝对是须仰视才见。硕士徒弟就这样服了初中生师傅。
李铁夫非常尊重他手下的硕士、博士。李铁夫对他们说:“你们学历高,基础好,有激情,又肯干,不足之处是实践经验欠缺,创新找不到门道。”李铁夫鼓励徒弟们,“有了这个创新的氛围和条件,你们会大有收获、大有可为。”
我们可以这样想:李铁夫手下的硕士、博士毕竟是知识的拥有者,如今有李铁夫这样的技术“大拿”当师傅,实际上已经是如虎添翼,他们肯定会相得益彰,彼此促进的,要不了多久,他们必定会更上层楼甚至一览众山小。
(江油市双河镇 刘刚 )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