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李克强听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20周年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汇报,并同历年“杰青”基金获得者代表座谈交流。总理感谢各位科研工作者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作出的特殊贡献,热情鼓励参会者畅所欲言,并且对呼声最集中的问题一一直率回应。(中国政府网,8月23日)
近日李克强在听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20周年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汇报上,与杰出青年科学家代表座谈交流,鼓励广大青年科学家再接再厉,为中国科学事业挥洒自已的无限才华。
在李克强的谈话中,几段话堪称精彩,引起在场青年科学家的阵阵掌声,也引起了无数网友的由衷感动和共鸣。“不用等待‘未来’,今天就可以确定的是,要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的力度。”,要打破束缚人才的制度羁绊,充分调动人才的创新性、创造性,将中国的“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当然其中最引起媒体和网友关注的当属李总理讲的“千金市骨”的故事。这则故事出自《战略策》,讲得是一位君王不惜千两黄金求良马不得,用五百两黄金买得千里马尸骨后,众人竞相献上千里马。
李总理以这样的故事说明了当今政府求贤若渴,希望全社会形成爱才、聚才、用人的风气,正如李总理期望的那样,“让中国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这里所说的人才特别强调是科学研究方面的顶尖人才,其实这正是长期以来中国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最为尴尬和严峻的现实。
虽然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有四大发明,拥有无数令中国人足以自豪的古代发明,但这些都是古代先民从实践经验中摸索出来的,从未演化、升华为理论、公式,这也正是近代以来的中国远远落后西方的根本原因。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从未对科学如此着迷,从未对科学家如此尊敬。六十多年来,两弹一星、先进的国防武器、北斗导航、辽宁号航母、歼20战机等,一系列代表中国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产品不断推出,但这些往往都是建立在西方科学技术之上的,缺乏中国自主原始创新核心。特别是在如今这个以信息化为主题的科技时代,高性能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和通讯终端的操作系统、核心芯片技术完全掌握在西方等发达国家的手中,这对于要声称从世界大国迈向世界强国、赢来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来说,最为尴尬,因为迄今为止,作为已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科研人才数量的国家,甚至要从人口不足五千万的韩国进口电子芯片。
这些严峻的现实让人们不得不回想到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之问,为何中国培养不出世界级的科学家?看看中国现在科学人才队伍,白恩培、施一公、潘建伟,清一色的留洋科学家,试问何时中国才能境况出自己的世界级科学家?虽然科学无国界,为了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当不拘一格引进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为我所用,但这只是权宜之计非长远之谋。唯一的出路便是将中国的“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那就是突破体制障碍,打破陈规旧矩,将顶尖科学人才培养本土化,让科学家不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专心科研,既要学会坐“冷板凳”搞基础科学理论,又要产、学、研一体,科学与市场互动,如此才能真正让中国抢占一个又一个科学技术高峰,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科学强国。
(作者:伍文 )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