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干部“八小时以外”如何有效监督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4-07-28  发稿编辑:韩春梅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干部的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管理与监督,既是源头治腐的需要,也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随着党风廉政建设机制的健全和反腐败斗争的进一步深入,干部队伍“八小时内”的一些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和遏制,但对于干部“八小时以外”在生活、社交、娱乐活动中的问题则呈蔓延之势。一些干部由于没有外部的有力监督,加上自己把握不住,一步一步陷入泥潭,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可见,干部的“生活圈”不可忽视,管好干部的“八小时之外”才能真正遏制腐败。但是,对于干部的“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如何监督、靠谁监督呢?

笔者认为,首先,对于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监督,要形成一整套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如果说监督是防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那么制度建设则是加强监督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全面正确考察一个干部的情况,必须把八小时外的监督工作纳入正常化、规范化,并作为考察评价党员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健全完善各项已有的制度,比如《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还应把“八小时外”活动的监督制度和办法延伸到家庭、扩展到“三圈”。要推行《提醒、警示制度》,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谈话、打招呼,使其防微杜渐。要建立“八小时外”活动的监督档案,构成畅通规范的监督网络和管理体系,真正做到党员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活动就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实行到哪里。

其次,明确监督内容。对党员干部“八小时外”活动的监督,主要是了解其社会交往、道德修养、廉洁自律等方面情况。从党员干部“三圈”入手,应重点掌握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生活方面。要观其生活方式,是否沉湎于酒店、牌桌、歌厅、舞厅、浴池,有无傍大款、交赌徒、包“二奶”、养“小秘”等现象。二是个人交往方面。要观其交往对象是否平民化,是否多与基层干部、群众交往,是否与上级领导保持正常的工作关系,是否一视同仁搞五湖四海,有无按同乡、同学、战友等划圈子,拉帮结派,有无黑恶丑势力同流合污等现象。三是社会公德方面。要看其人格、风格、风尚和品德、品质是否优秀,是否自觉模范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能否伸张正义,见义勇为,是否关心帮助弱势群体。

第三,要发挥“家庭示警器”作用,确保干部“八小时之外”时时受到有效约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领导干部在社交圈、生活圈中发生的一些细微变化,家属特别是配偶特别容易察觉,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教育、引导、鼓励领导干部家属多关心、多过问领导干部的思想和生活状况,促使领导干部的家属在廉政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积极的提示、批评和监督,使领导干部在家庭这个“警示器”的帮助下,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作者:蜀中人)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