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幅员面积2661平方公里,辖63个镇乡、935个行政村,10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48万,农业人口128万。作为一个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县委、县政府及各级领导将建好农村广播作为助推三农发展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视,鼎力支持。在“十一五”期间,三台县总共投入1288.3368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1185万元,三台县文广新局筹集投入103.3368万元)恢复重建922个行政村,维修改造13个村的农村广播。全县935个行政村农村广播实现了“村村通、天天通、长期通、优质通”目标,为成功争创首个“四川省广播影视示范县”立下了头功。
一、主要作法
(一)争取党政支持
三台县文广新局主动将广播“村村通”工程由技术层面上升到“保障基本权益,确保政令畅通,巩固基层政权,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推动,争得了县委、县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县委、县政府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纳入历年全县“十大重点工程”和“民生工程”,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全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安排、部署和实施。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深入边远镇乡、村社调研“村村通”工程实施情况。县财政积极落实上级相关政策,优先保证县级匹配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为“村村通”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每季度进行一次专题调研,每半年召开专题会议,在落实经费、人员、场地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县级相关部门和镇乡党委政府分别将“村村通”工程任务层层分解落实,逗硬考核奖惩,形成了层层有任务、人人有责任的工作局面。全县各级各部门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整体推动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格局。
(二)搞好科学规划
三台县文广新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邀请省市相关设计专家,组织精干技术力量,历时2个月深入各村现场勘查、摸底调查,完成了《三台县农村有线播建设规划》。确立了“无线覆盖为基础、有线覆盖为主体,先无线后有线”的广播 “村村通”建设模式,按照广播电视共缆传输的方式,在2002年末实现全县光纤大联网,建成覆盖县域全境的广播电视双向光纤网络。
(三)形成整体联动
三台县采取“分层负责,整体联动”的方式扎实高效地完成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县财政按1.5-1.8万元/村的拨付标准统一招标采购材料、设备。三台县文广新局及镇乡广电站负责规划、施工、安装等具体建设工作。由于广播“村村通”工程是惠民工程,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和支持,形成了省市县乡村各级领导上下联动,广电、电力、电信、国土、林业、公安、交通等各部门左右互动,农民主动出资、义务出工的整体推动的全民参与格局,又快又好又省地推进了“村村通”工程建设进度。
(四)保证工程质量
为把“村村通”建设成放心工程,一流工程,优质工程,三台县文广新局严把工程质量关。督促施工方严格按照《“村村通”广播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规范资金使用程序,以县政府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统一采购设备,确保了专款专用,保证了设备质量。邀请省市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106-1999)和《四川省“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验收大纲》的规定,严格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全部达到优良等级、国家标准。
(五)建立长效机制
万事开头难,在农村广播“村村通”工程完成初期,三台县农村广播存在管理维护重视不够、缺乏维护专技人员、维护经费明显不足等问题,县委、县政府及三台县文广新局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根除问题,全力以赴巩固来之不易的“村村通”建设成果。
一是逗硬考核,严格问责。针对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县委、县政府将农村广播“通响率”纳入各镇乡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之中,对“通响率”不达标的乡镇主要领导进行严格问责。各镇乡又与各村签订“村村通”目标责任书,很多镇乡及村社采取从其他渠道争取,其他方面挤出资金保障广播 “常通常响”。三台县文广新局建立镇乡广电站绩效考核机制,严格考核,逗硬奖惩,从根本上保证农村广播“常通常响“。
二是落实专技,保证通响。三台县文广新局是全县的广播电视管理机构,实行了“以县为主、县乡村共管”的三级管理机制,完善了农村广播运维体系,组建了专业技术维护队伍,对全县农村广播网实行统一管理维护。
三是落实经费,保障运维。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四川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运行维护专项补助经费管理办法》和《省级财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安排使用总体方案和管理办法》(川财教〔2012〕44号)相关文件精神,积极落实每村每年1000元运行维护补助经费,确保农村广播补助资金足额到位并逐年增加。2007年起,县财政每年给935个村定额补助250.78万元事业经费用于农村广播运行维护。2008年起,每年减免税收136万元用于支持广播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生产与载体建设。三台县文广新局还采取“产业反哺事业,城市反哺农村,电视反哺广播”的形式从利润存量中保障农村广播维护经费落实。全县建立健全了农村广播运维经费长效保障机制,保证农村有线广播 “村村通、天天通、长期通、优质通”。
二、作用发挥
三台县文广新局不仅注重广播服务载体的建设,更注重广播服务内容的建设,注重广播实际作用的发挥,全方位服务新农村建设。
(一)巩固宣传阵地,构建和谐社会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期,也处于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发凸显期,而矛盾的重点、焦点及难点在三农。农村广播作为一个便捷灵活,优质高效的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舆论宣传工具,对巩固农村思想阵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地党委政府,村两委充分利用农村广播及时准确地将新农合、农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等各种惠民政策传进千家万户,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普遍存在的“组织难、开会难、宣传难”等众多难题,让农民群众更加了解政府、理解政府,支持政府,从而消除误会,密切干群关系,有效地抵御“黄赌毒邪非”对农民群众的侵害,助推物质、精神、政治等三个文明建设,维护农村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在组织群众抗击“非典”、防控猪流感、禽流感、抗震救灾、抗旱防汛、堰塞湖避险中,农村广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确保了一方平安。
(二)搭建资讯平台,满足民生需求
县广播电台始终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除了认真转播好国家、省市广播节目外,还因地制宜开设了《三台新闻》、《对农村广播》、《每周一歌》、《广告文艺》、《晨曲专送》、《午间音乐》、《综艺博览》、《周末大观》等栏目,丰富了节目内容,提升了节目质量。县广播电台坚持每天三次播音,让农民群众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闲忙时刻,都能听到当天国内外重要新闻,了解到当地最新消息,听到工农学商,耕种畜养等方面的最新资讯,同时也能够享受到广播文艺节目带来的文化快餐。农村广播,传播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资讯需求,加快了小康致富步伐,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全方位满足了各种民生需求。
(三)当好参谋助手,助推三农发展
国家连续九年将“三农” 问题作为一号文件,足见“三农”的重要性。县广播电台将“服务三农,惠及民生”作为办台宗旨,坚持“从农村来,到农村去”的节目采编原则,办好三农节目,搭建服务平台,扎扎实实地为三农建设当好参谋助手。
通过《科普大篷车》、《对农村广播》栏目,联手农科部门,发挥专家优势,依托专业资源,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构建服务网络,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三台县花园镇“涪城”麦冬协会充分利用农村广播推广麦冬种植技术,建立全国性销售网络,提高了麦冬的产量和质量,拓展了麦冬的销路和出路,年产值近亿元。打造了亚洲最大的麦冬基地,铸就了“中国麦冬之乡”的品牌。三台县崭山村米枣协会通过农村广播将米枣发展为支柱产业,观光农业,成功创建省级新农村示范区,铸就“中国米枣之乡”的品牌。2012年全村实现米枣产值200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1.5万元。各种养大户、商家企业等通过农村广播进行广告宣传,拓展了农村市场,开辟了产业经营的新天地。农村广播已成为三农信息交流互动平台,成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三、发展策略
三台县农村广播总体状况虽然比较良好,但运维难题始终未根本解决。为此,三台县研究出台了“十二五”期间农村广播发展规划,并已着手实施,着手破解难题。
(一) 有线与无线并重
目前,三台县农村广播县到乡、乡到村采用广播与电视信号光纤共缆传输,村到社采用广播专用馈线音频功率传输。村社有线广播维护难度大、经费高、保障难。为此,三台县采取发展有线与无线数字广播相结合的方式解此难题。
一是实现有线数字广播进社入户。以有线电视数字整转换为契机,实现广播、电视数字信号共缆传输进社入户。村到社广播全部实现光纤或电缆传输,取代馈线传输方式,解决村社广播被履线路易倒杆、断线、跨网、维护难的问题。农民群众可以通过高音喇叭、电视或入户小广播等多种方式收听有线数字广播。
二是积极发展地面无线数字广播。以国家、省市正在积极发展地面无线数字电视为契机,三台县坚持地面无线数字电视与无线数字广播同步发展。地面无线数字广播具有覆盖广泛、成本低廉、维护简单的优点,能很好解决农村地区、偏远山区、非有线电视用户等听不到,听不好广播的问题。力争在“十二五”末,全县基本实现无线数字广播“时时通、处处用”的目标。有线与无线数字广播并重,是农村广播“常通常响”的双保险。
(二)固定与移动并重
目前,三台县安装高音喇叭17492只,基本上覆盖了农村的田间地头,山村院落。但不少农户反映收听效果不好,听不清广播内容。实现有线、无线数字广播后,农户除了通过高音喇叭、电视或入户小广播等固定广播收听外,还可以通过便携式广播、手机广播、车载广播等移动广播实现全天侯、随身听,保证收听质量和效果。
(三)覆盖与服务并重
除了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搞地好农村广播全覆盖服务网络载体建设外,更特别注重广播服务内容建设、注重提高农村广播节目栏目的实用性。让广播节目成为农民真正喜欢、真正需要、真正有用的东西,既要听得到,更要用得上。
(四)事业与产业并重
在坚持农村广播事业公益性原则的同时,也要注重农村广播产业经营性发展,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由搀扶到行走,由大而弱向强而优转变,以产业反哺事业,以经营性提升、优化公益性,促进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上档升级。农村广播覆盖广,受众多,在关注率高的情况下,广播产业具有很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一是搞好广告经营,繁荣农村市场。农村市场是片广阔的天地,广告潜力巨大,搞好农村广播广告,既能促进农村市场的繁荣活跃,更能促进广播产业发展壮大,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是拓宽产业渠道,增加业务收入。利用有线无线数字化全覆盖广播网络载体,积极发展便携式广播、手机广播、车载广播等多种形式的移动广播,开设热线广播、VIP广播、互动广播、短信广播、音乐广播、网络广播、视频广播、购物广播等多种付费广播业务,拓宽产业渠道,增加业务收入,做大产业蛋糕。
三是借助广播载体,举办服务实体。为农服务,既要说得好,更要做得到,还要见实效。借助广播这个服务载体,构建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设置服务网点,举办服务实体,在向农民群众提供各种资讯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将各种农资及技术等实际服务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努力做到方便群众,服务于民;微利经营,让利于民;壮大产业,优化事业,贡献于民。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