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绵阳科技城信息事业在腾飞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2-10-19  发稿编辑:景秀丽

 

一、绵阳电子信息产业走在西部地区前列

绵阳科技城建设十年来,电子信息化产业已经成为绵阳龙头产业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绵阳被列为国家三网融合首批试点城市、国家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城市、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城市和社区信息化试点城市。信息化已成为服务于市委市政府“一主三化三加强”发展路径,推进“三个加快”、改善民生等中心工作的重要手段和科技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作为四川第二大城市的绵阳地处成渝经济区“双核五带”中的成绵乐发展带上,将担负起电子信息科研生产基地、成渝经济区西北部中心城市、国家科技城等重要使命。

绵阳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头号支柱产业。空间布局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一个环、一个延伸带”。2012年上半年,绵阳电子信息产业以总产值264.29亿元的成绩,稳坐绵阳“2+4”产业中的“头把交椅”。九洲集团共实现销售回款61.40亿元,增长11.17%;工业总产值51.06亿元,增长10.15%;营业收入48.98亿元,增长6.11%。在继去年实现总产值120.86亿元、销售回款142.57亿元的基础上,九洲今年计划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销售回款160亿元。

为进一步做强做优电子信息产业,2012年以来,绵阳以“调整结构、产业升级、加强创新、壮大规模、承接转移、促进聚集、开拓应用”为主线,以“一核四带”区域布局为载体,发挥长虹、九洲龙头企业的拉动效应,不断完善产业链,积极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长虹集团,在整体销售收入连续三年实现跨百亿增长(去年达到723亿元)、重登川企百强第一基础上,长虹公司“计划到2013年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到2015年突破1500亿元”。长虹与富士康合作投资32亿元、年产5000万部智能手机项目首批产品已经下线。据悉,这一项目全面达产后,年产值将达500亿元人民币,年利税近40亿元人民币,不仅将有效拉动产业聚焦,形成大规模的、完整的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而且还将助力长虹在未来整个智能终端产业布局的推进中,积极打造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具有世界级研发水平和设计能力的智能移动互联终端设备研发、设计、制造基地。

在绵阳,长虹、九洲等骨干企业对产业的拉动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了高位求进的发展态势,在去年实现总产值616.64亿元的基础上,今年绵阳力争突破800亿元,继续位居全市“2+4”产业头把交椅地位,领跑全市工业。到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将使我市电子信息化产业进入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二、国家科技城绵阳军民融合发展异军突起

绵阳科技城是党中央、国务院2001年7月批复建设的国家科技城。上世纪50年代的绵阳,是国家宏伟深远的战略布局中,川陕线上的一座著名的'大三线'城市。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为代表的18家大型军工科研机构,以长虹、九洲等老牌军工企业为代表的50余家大中型企业,奠定了绵阳在国防军工领域的特殊战略地位。而'军民结合'、'军转民'的总体思路,既让绵阳这座“大三线”城市在新时期焕发出活力,也为绵阳科技城实施军民融合的发展方略埋下了重要伏笔。于敏、王淦昌、邓稼先等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就肩负国家使命、扎根绵阳,创造了“两弹一星”等一个又一个国防科技奇迹。经过几十年的积淀,绵阳已集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西南科技大学等12所高等院校,长虹、九洲等50多户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7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2万人,科教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到2011年底,绵阳科技城规划面积已从80平方公里拓展到150平方公里,科技城范围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工业总产值增长5倍,工业增加值翻了两番,外贸出口增长了15倍,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达到59.6%,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产值已经达到了815亿元。军民融合已经成为绵阳科技城的最大特色、最大亮点,是建设绵阳科技城的基本路径、核心推力。

“军民融合”形成的“磁场效应”,吸引了优势特色产业快速聚集。绵阳坚持“一院所、一产业、一园区”的发展模式,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2+4”优势产业集群,“2”是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4”是食品及生物医药、冶金机械、材料新能源和化工环保产业。绵阳科技城还大力培育发展“三网”融合与物联网、非动力核技术应用、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科技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2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7.6%。

“军民融合”如同一个引擎,推动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项、占全国17项的1/6;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完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近5500项,尤其长虹自主创新的轨迹,更折射出了“军民融合”的魅力。

绵阳科技城依托国防科研院所、企业集团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依托科研院所和大学组建重点实验室,依托企业集团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高了区域整体技术创新能力。10年来,绵阳申请各类专利7304件,获得授权421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240件,年均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居西部城市前列。长虹被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国家创新型企业”。“虹芯一号”“虹芯二号”“量子芯”等虹芯系列技术、九洲航管产品专用芯片“九洲之芯”打破国际垄断,九洲数字机顶盒、长虹PDP、新华491Q、491Y汽油发动机等5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灾后重建以来,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援助下,绵阳市全面完成总投资2267.3亿元的7314个重建项目,新建和维修加固农村住房118.3万户、城镇住房45.2万户、学校751所、医疗卫生机构531个、敬老院和福利院232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094个、“两所一庭”626个、乡村(社区)少年宫726个,重建公路7610公里。

10多年来,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已由最初的11个增加到18个,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组长一直由四川省省长担任。2007年底,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意见》,将投资项目管理等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到绵阳科技城管委会,对法律法规规定不能下放的权限,省级部门按照“特事特办、大力支持”的原则建立“绿色通道”。 一大批军转民高技术顺利实现产业化,长虹、九洲、利尔化学、中科成、中物材料、中物仪器、中物海通电源、九九瑞迪等近百家军民融合型高技术企业竞相发展,初步形成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长虹、九洲、利尔化学已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龙头企业,正成为推进军转民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未来几年,绵阳将形成5000万部智能手机、2000万台数字机顶盒和50万辆汽车整车、50万台汽车动力总成、230万套汽车发动机缸体缸盖的生产规模,建成电子信息千亿级和汽车及零部件500亿级产业集群。

2008年与2009年,胡锦涛书记在绵视察时均提出了要抓好军转民,把军工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11年6月1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了《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今日的绵阳科技城,已经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配件产业为主导,以新材料、精细化工、环保及装备为重点的军民融合产业体系,覆盖了电子信息产业、空气动力、航空发动机、核物理与放射化学、特种和新型材料等300余个专业领域,实施军民结合项目300余项,实现产值600亿元!如今,绵阳人正以先行先试的勇气推动绵阳科技城成为军民融合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创新人才汇聚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一个创新开放、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科技城已经矗立在祖国的西部。

 

三、信息化推进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以电子政务带动城市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农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战略,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绵阳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修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制度上明确了全市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目标、组织机构、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

信息网络初具规模。电信、移动、联通、铁通、广电已建成覆盖全市城镇乡村的融合有线、无线技术、语音、数据、图象的宽带化、综合化、个人化的现代综合通信网络。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20G,3G网络信号覆盖80%以上乡镇,城区光缆通达率达到100%,行政村光缆通达率超过90%;移动通信已建成覆盖全市100%乡(镇)以上城区、道路、厂矿的精品网络,实现了全国自动漫游和与世界五大洲237个国家和地区、381个运营商之间的国际自动漫游;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光纤传输干线总长6.9万公里;电子政务网络覆盖市县乡(镇)三级党政机关,上线终端1万余台,市县级网站265个,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部门网站建成开通率达100%。

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深化。市委市政府门户网站(绵阳政务网www.my.gov.cn)拥有2000余个栏目,年均加载动态信息12万余篇,日均访问量超过3万人次,自2005年获评中国优秀政府门户网站以来,已连续多年排名四川省政府网站第二名;登录“书记、市长信息”、“建言献策”、“绵州论坛”、“绵阳微博发布厅”,市民可以和市委书记、市长直接对话或在微博发布厅留言。政府值班、应急管理、电子政务提升机关行政效能各子系统应用整合和市级部门所有行政和非行政许可事项从申请到受理、审核、批准、办结、查询、申述等全过程网上办理、实时监督和绩效评估功能。

城市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建立开通了《绵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一期工程包括无线采集、呼叫中心受理、大屏监督指挥等十六个子系统。将城区管理区域划分为56个工作网格,390个单元网格,实现了建成区100平方公里范围全覆盖,标志着科技城基本实现了城市网格化管理和数字化管理功能。完成了《城区报警与监控系统》一期工程建设任务,第一批覆盖全市党政首脑机关、重点公共场所、重要工程、大型企业重点单位、治安热点和刑事高发地带、主要出入城卡口等重点部位的260余个监控点建成投入使用,有效提高了城市公共安全防范系统信息化水平。国家、省测绘局支持的“数字绵阳”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框架平台建设工作进展顺利。(西南科技大学MBA教育中心 西南科技大学MBA联合会《绵阳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与前景》研讨会交流稿)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