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至2011仅六年,绵阳市供销社以“占先机、抢高地、创新路、抓合作”的历史使命,重建适应市场经济的组织体系,大写出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服务的新篇章。
——市县级社有和加盟企业66个,资产总额10.47亿元,营业收入12.06亿元,利润总额2658万元,项目投资6450万元;
——大中型批发市场11个,营业面积18.68万平方米;
——基层社42个,资产总额2.19亿元;
——社会化服务体系:村级综合服务站(中心)133个,庄稼医院391个,连锁经营门店3309个,辐射近80%的镇乡村,销售额5.43亿元;
——工业企业23户,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实现增加值6700万元。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7个,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
——行业协会18个,会员总数2.34万人;
——国家级四川绵阳高级技工学校,占地74亩,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开设了面向农村的合作经济等15个专业。
这些组织体系为农服务的结合点是农民专合组织,为增强联合合作,供销社领办各类农民专合社79个,入社成员14.4万个,带动农户15.4万户,建标准化商品基地150个、3.5万亩,70%的专合组织使用了供销社标识。
2011年,全系统购进总额13.02亿元,销售总额16.99亿元,实现加工经营收入11.5亿元,为农民创收10.8亿元,为成员返利2241万元。
这“七大组织体系”与三农的实践,描述着供销社参与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新模式:从五大环节入手,举六大组织体系之力与农民经济组织结合并建构“龙头企业+基层社+农民经济组织+基地”等进入市场的主体,以股份、科技、项目、订单、返利、直销、培训等七种方式实现联合合作并建构合作的内在机制,走商贸流通、加工增值、科技兴农富农之路。
农民说,这就是引领农村经济组织的骨干力量、主导力量、带动力量!供销社又雄起了!
农民还说,市场、市场,我们博弈来了!
横连大农业、纵连大市场:一桥飞架“三农”、城乡变通途
一种亲情有根。供销合作社的亲情与血脉的根在农村,就是基层社,她是联合合作的“源头活水”。一手联万家为一家,合分散为集约;一手牵三农与企业,架城乡的桥梁,结出的果是同农民联合合作的共同体。42个基层社、139个社区综合服务社、3309个连锁店构造的新网工程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呈网状贯通全市的乡村,占中心、据要道、守边远、连四方,即构成前端横向的生产、生活、购销网络,又纵向与市场与企业结构加工营销环节价值链和农产品流通的产业链。
农民直销,提升利润空间构筑新的农产品交易模式。解决“成本在农民、利润在商贩”的矛盾的最佳办法之一就是农民直销。目前,基层供销社已组织16个专合社产品进入超市和批发市场。梓潼县许州供销社的农贸市场,占地4200平方米,近200个摊位,辐射5个乡镇,年进市场交易的农民达10多万人次,居民30多万人次,销售额4500万元,农民收入提高了20-30%。基层社还组织专合社向加工厂直销,2011年直销总额1.77亿元,按提高收入20%计算可为农民多增收400万元左右。
农民进企业当“员工”,基地和订单造就一批“捆绑式”新企业。平武县绿康农贸有限责任公司的茶叶加工厂组织茶农420户,茶园2300亩,形成茶叶生产加工营销链条;腊肉加工厂成立两个生猪协会,带动373户农民签下订单进入加工营销环节,一头猪可为农民增收200元。2010年以来,公司与4个茶叶专合社,2个生猪养殖协会,近600农户订单收购后,还按交售额的3—5%实行二次返利,建立起长效的增收机制。
创新和规范专合社内部的运作模式。安县益昌薯类种植专合社加盟后,供销社帮助其创新和规范内部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了“三统两自一保底”的运作模式。“目前,该社已有几十个薯类新品种和益昌牌系列粉丝产品,基地面积1.2万亩,年产值6000多万元,会员收入2.3万元。
庄稼医院、连锁店:科技一片天,“五送”服务进农家
供销社真诚倡导“一家人进一家门”的精神,通过送农资、送信息、送技术、送种子,送配方的“五送”服务式合作和请专家、教授到田间“把脉”,像清泉湿润树根,全力实施科技兴农,2011年帮助农民实现收入4.92亿元。
在发展生产上,2011年全系统实现农资供应4亿元;购销化肥53.8万吨、农药1.11吨,占全市市场供应量的65%以上,市级储备化肥1.13万吨、农药60万元。试验示范田6268亩,测土配方施肥7.92万亩,节约化肥158.4吨,减少农民成本支出23.76万元。
在方便生活上,2011年供销社用多种方式推动日用消费品的连锁经营,消费品零售额1.95亿元。安县供销社以“山里人”、惠安超市及塔水商业公司领头组建了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超市(店)120个。北川县供销社与四川省供销社直属企业“老邻居超市”联合,在永昌新县城新建4家“老邻居”连锁店。
在普及科技上,2011年技术咨询服务12.40万人次,发科技资料20.29万份,提供市场信息3.99万条(次)。
行业协会:专业合作,发展壮大共同体
供销社与农村专合组织共同参与举办市县两级行业协会,以“龙头企业+基层社+专合组织+农户”的主体模式,发展壮大联合合作的共同体。
创建示范社。目前,共有市级以上示范社22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个、市级17个。示范社通过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品牌化战略示范,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主体模式。2011年底,22个示范社加工经营收入7亿元左右,为成员户均创收1.6万元,比非成员户高出30%以上,比一般合作社高出10%以上。安县森泰养鸡专合社带动当地养殖户400余户,周边乡镇1238户,初步形成国家级蛋鸡标准化示范场。四川圣康蛋鸡养殖专合社推行五统一分、股份合作、日清月结的新模式,由2006年的3户社员发展到2011年的386户,辐射5个镇乡,产值2亿元。
强大专合社。供销社着眼于支持县域经济的区域化布局以项目合作提速骨干产业的形成,做大做强专合社。2011年申报和争取项目资金484万元,其中,省级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226万元。三台县立新镇科美蔬菜专合社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000亩出口蔬菜基地建设”已获国家56万资金支持;游仙区合鑫商贸有限公司的两个农资配送中心已获得省、市75万专项资金。另外,盐亭县富驿辣椒专合社“4000吨辣椒储藏保鲜设施改扩建”项目、安县圣康蛋养殖专合社“80万只青年鸡育雏示范小区新建”项目、梓潼县天宝柑桔专合社“全国良好农业认证第二批试点生产基地”也将在今明两年内投入使用,届时,系统内将有15个生产经营额在1000—9000 万元的专合社。
开发名品牌。2011年底,全市专合社注册“圣吉康”、“好农”、“文昌添宝”、“川盛良永”、“仙吉灵”、“李向阳”等知名商标22个,增强了竞争力。盐亭县良永和三台县刘营青龙两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荣获2010“中国50佳农民专业合作社奖”,产生了黄永淮和朱忠全等一批农民企业家。
企业集群:产业化,企业下乡引路、工业兴农致富
市场是企业主体竞争的场所,企业又以组织的姿态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抓手。三农没有“企业”就没有市场,没有“组织”就没有企业,没有企业和市场也就没有农业产业化的内生动力,也就没有现代农业。在此过程中,供销社以4个省部级龙头企业、14个市级龙头企业、23户工业企业、11个大中型批发市场为主体的84个市县级社有企业和加盟企业下农村联合合作,以重组和改造后的42个基层社、270个农产品经营网点为骨干的农村基层企业内化专合社的企业管理,形成“龙头企业+基层社+专合组织+农户”的企业集群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态势。
2011年底,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购进7.5亿元、农产品市场交易额9.9亿元,带动农户数15.19万户,为农创收1.46亿元。全系统已建成种养殖业商品基地527个, 17.20万亩,连结农户22.20万户,销售收入1.37亿元;已建成平武的魔芋、茶叶,安县的蛋鸡,盐亭的海椒,江油的果品等区域化生产基地4 个;已建成“专业公司+基层社+专合社”模式进行区域化布局的魔芋、茶叶、鸡蛋、海椒、果品等五大品种的产业体系,年购销总额30多亿元;已建成制茶、魔芋、腊肉、蛋鸡、红薯、皮毛、棉花、酿造、废旧物资、纺织、果蔬、饲料、化肥等工业法人企业23个。2011年,有5个工业企业总投资3325万元,实施扩能增产项目6个,预计2012年将新增产值8000万元,新增利润700万元;已建成仙联机械化代耕代种助收专合社1个,服务能力和9万亩;已建成“花园批发市场”、“剑南食品市场”、“万馥果品市场”等7个年交易额上亿元的品牌市场,全系统所属和归口管理的批发市场交易额首次突破20亿元。市万馥果品市场连通省内外256个果品基地,年销售量20多万吨,占全市果品消费的95%;已开发省级名牌产品“好农”、“四心茶”两个,驰名商标“四心”一个;市级名牌产品“圣吉康”一个,驰名商标“鲜龙”、“报恩寺”、“草原”、“清漪江”四个,初步闯出以名品牌刺激产业化的新路。
高级技校:培训农业农村人才
国家级四川绵阳高级技工学校是绵阳市供销社直接参与培训农业农村人才的通道。学校与各级供销社联合实施“面向农村培训、面向农业设专业、面向农民招生”的举措,重点抓好农村青年的培训和就业。学校在校生的农村青年占95%,十年累计招收农村学生4万多人,输送具有中等职业技能的农村毕业生就业3万多人,培训农民工 1万多人次,与行业鉴定站共同鉴定庄稼医生1000多人,农产品经纪人1500多人。学校已成为全市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主要基地之一。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