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以超八成涉农贷款 彰显农村金融主力军形象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2-01-20  发稿编辑:景秀丽

当前,农业银行“返扑”农村、邮储银行“试水”小额贷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纷纷抢滩农村市场,建设银行也将组建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根据地”正面临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轮番争抢。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绵阳农信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农为本”的服务宗旨,在扎实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定成绩,实现自身发展壮大。截至11月末,各项贷款余额245.16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的25.55%,比年初增加30.34亿元,增幅14.12%,贷款增速和增加额均位于全市第一位。其中涉农贷款201.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2.19%,,全市80%以上涉农贷款均由农村信用社发放。

取得这些成绩,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小额农贷”实现金融普惠制,“惠农兴村”打造支农科技平台。绵阳办事处率全省之先在全市扎实推进小额农贷“普惠制”工作,联动省委省政府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人民银行的“迅通工程”、商务部的“万村千乡工程”、银监会的“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指导全市农信社干部职工主动出击,深入农户家中进行拉网式宣传,收集农户资料,建立信贷档案,为农户评级授信,截至11月末,全市农信社小额农贷共新增授信60.76万户、新增授信金额114亿元,小额农贷评级授信覆盖面提升至87%,位于全省前列,总体实现“应授尽授”,真正实现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都能享受小额信贷“普惠制”。同时,全面推进惠农机具安装工作,实现e迅通布放总量5186台,累计交易笔数6.31万笔,累计交易金额3.3亿元,其中e迅通布放总量和累计交易金额均居全省第一。

二是量身定做“五通两乐”信贷产品,倾力支持“三农”发展。绵阳办事处在省联社支农产品链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指导各联社量身定做“五通两乐”信贷产品(“五通”即:“跨越通”中小企业贷款、“致富通”专业大户生产经营贷款、“产销通”“公司+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创业通”失地农民贷款、“小康通”公共事务农户贷款,“两乐”即:“农家乐”观光旅游业贷款、“安居乐”农户建房贷款),有力推动绵阳地区“三农”和涉农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三是增加“自选动作”,不断加强金融产品创新。随着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壮大,农户和涉农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绵阳农信社在传统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及时推出了企业会员制互助式担保贷款、林权质押贷款、商标权质押贷款、动产质押第三方监管贷款、商城商户信用共同体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信贷品种,及时建立农贷专柜、小微贷款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服务,开辟中小企业、专合组织信贷绿色通道,有效解决农户和涉农企业资金缺口大、有效抵押物不足的问题,满足其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以企业会员制互助式担保贷款为例,涪城区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中小企业发展尤为迅猛。绵阳办事处本着“严格准入、诚实守信、注重风险、银企双盈”的原则,指导涪城联社创新青义模式、城园模式两种会员制互助式担保贷款模式,指导成立了两家会员制互助式担保公司,对企业无法直接担保抵押的资产,可以结合其公允价值设置为担保公司的反担保,有效克服企业贷款难和金融机构放款难的“两难”问题,适应了中小企业贷款资金短、频、快需求的特点,搭建了企业与银行投融资合作的“桥梁”。目前,两家担保公司已接收了14家中小企业,共授信1.45亿元,已累计发放贷款1.2亿元。

四是围绕产供销一体化,探索建立“六方合作”机制。针对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生产如何组织、资金如何解决、风险如何防控三个关键问题,绵阳办事处积极探索“金融机构+担保公司+饲料企业+种畜场+协会农户+肉食品加工企业”的“六方合作”生猪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深化生产、融资、风险三大体系创新,大集群、大基地、大品牌逐步确立,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规范化步伐加快。绵阳办事处指导各联社纵深推进生猪产业一体化经营,引导肉食品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大中型种猪场、生猪养殖合作社共同组成一体化经营联合体,按照“两封闭、四保障”的模式运行(“两封闭”即物流封闭运行和资金封闭运行。 “四保障”即担保保障、风险保障、保险保障和防疫保障)。各县(市、区)成立生猪产业一体化经营协会,龙头企业和生猪养殖合作社共同组建联合社,推行行业自律、资金互助、技术共享、集中购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完善了“6+1”主体的利益联接,有效防范了产业风险和信贷风险,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政府部门办不好的问题,为畜牧业提质扩面、创建品牌、安全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以三台联社为例,三台联社把“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市场+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一体化模式作为信贷支持重点,按照“五个优先”原则(即对市场发展较成熟的农产品基地,贷款优先;对形成种养、加工、销售一体的企业,贷款优先;对带动性强、辐射面积大、市场前景好、经营效益高的农业农头企业,贷款优先;对名优特新产品、高精尖产品以及农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基地建设,贷款优先;对效益好的特优产业项目,贷款优先),探索推行“六方合作”机制,2008年以来,三台联社累计发放贷款10.02亿元,加大了对花园麦冬、崭山米枣等特色农产品,以及小寨子原种猪基地、明兴农业优质生猪生态养殖示范园和县内近千余户养殖农户的流动资金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养殖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全力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五是建立“三位一体”银担业务全程监管体系,有效化解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绵阳办事处率全省之先,通过创新银担业务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全程监管机制,有效防范银担业务风险,进一步化解企业担保难、融资难。即:事前清理规范融资性担保机构,建立担保机构标准化、规范化统一评审准入制度,防止“病从口入”;事中统一推行银担业务“总对总”整体授信模式,切断担保机构关联方的关联利益,坚持关联方回避机制,有效填补监管真空;事后建立准入资格一年一审的动态调整机制,各联社“切块”分工监管,及时传输监管信息,健全完善与市金融办、市银监分局、行业协会等担保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同业信息互通。加强风险预警,对单笔50万元以上、单户100万元以上大额不良银担贷款相关信息实时通报,确保对银担业务风险的快速预警处置。经严格评审,对全市34家申请合作担保机构,绵阳办事处授予鼓励合作的A级机构5家,授予适度支持的B级机构20家,授予审慎介入的C级机构4家,有5家机构被淘汰。

六是引进“外智”,向先进银行“取经”。绵阳办事处以游仙、涪城联社与哈尔滨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引进哈尔滨银行“乾道嘉”小额贷款技术,探索推行小微贷款“信用贷”产品,由客户经理上门为客户做财务报表,重客户信用状况、项目前景等因素,轻客户抵押物,以化解其抵押担保难,全力培植优质客户。同时,指导各联社逐步试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质押贷款等新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提供及时有效的金融服务,加大对涉农企业科技转型的支持力度。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绵阳农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在发展中解决。一是农村诚信环境有待改善。二是农村产业化自然风险大,容易转化为信贷风险,阻碍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农村个体工商户、种养大户以及中小企业存在担保抵押难。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作如下建议:一是建议政府按照贷款投放比例匹配存款资源。在公共存款资源分配、新农保、新农合合作上,向贷款投放额度大、比例高的农村信用社倾斜,并加强对绵阳农信的正面宣传,提升绵阳农信的社会地位和形象,一如既往地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为绵阳农信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和宽松的发展空间。二是建议政府建立完善由政府引导、农村信用社和涉农企业参与的政企银协调机制和信息交流平台,确保政府主导的产业是朝阳产业,农村信用社支持的企业是优质企业,企业依赖的市场流通的市场。三是由政府牵头,继续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四是建议探索推行“两个移植”,把农户联保贷款移植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上来,以化解单个专合组织融资难问题;把普通农户农业保险移植到农业产业化上来,以增强其外部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新的形势下,绵阳农信将充分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省政府“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以及我市大力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助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发展的契机,有效拓宽宏观调控下信贷规模受限的思维,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信贷投放加快节奏,做到早投早放、快投快收,杜绝投放大额贷款、长期贷款和房地产类贷款。进一步优化信贷投向,调整信贷结构,合理调配资金,大力支持我市新农村成片建设、科技城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切实加大对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微小企业、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农村生态旅游业和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将有限的信贷资金用在刀刃上。同时,积极做好人行协调工作,积极争取信贷规模,力争2012年贷款净增51.5亿元,累计投放不低于220亿元。其中涉农贷款净增不低于35亿元,累计投放不低于160亿元。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