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老百姓的“菜篮子”是越拎越沉了。然而光盯着城市的“菜篮子”“退热”不行,还要“消炎”。炎症在哪?到“菜园子”里去看看。笔者认为,关注“菜篮子”,切莫忘了“菜园子”,今后一段时间,我市应该坚持科技引领,深化“一基五化”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蔬菜产业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
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整合全市蔬菜方面的技术力量,特别是充分运用农业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开展适宜我市环境的新品种选育工作,逐步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品种创新体系,选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新品种。加强标准化、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的集成与推广,研究出一系列针对生产突出问题的实用技术。特别注重蔬菜无公害、有机的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让居民吃上放心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的入户率和转化率。特别是发挥农业科研单位的公益性作用,加强技术培训工作。结合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重点针对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控等技术,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
坚持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产品。以蔬菜标准化生产为目标,完善蔬菜技术操作规程。严格建立田间生产记录,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和产品可追溯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监测体系,建立相应的机构、队伍,实行从生产源头到餐桌的全程检测与监控。严格控制蔬菜生产投入品的使用,把好基地土壤、水源、空气、化肥、农药等安全质量关。大力推广杀虫灯、遮阳网、防虫网等设备,减少病虫危害。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广泛宣传生产无公害、绿色蔬菜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宣传打造出一批具有我市区域特色的名牌产品,起到引领作用,例如突出一直有比较优势的莴笋、辣椒等作物。
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形成规模化、优质特色化。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连片开发蔬菜基地。加快郊区温室大棚建设,形成集群化,抓好露地菜规模扩张,形成区域专业化。联合各类科研技术力量,通过企业领办、合作组织领办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有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蔬菜生产基地优势,开发高品位蔬菜品种,优化种植水平,提升原有示范基地的档次。特别是积极培育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专业乡镇、专业村庄,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年四季,交替供应。
提高社会化服务质量,形成有力保障。搞好技术服务,特别是邀请农业科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加工企业、市场流通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培训等服务工作。注重研究国内蔬菜发展动态、及时引进、试验、示范、新技术、新品种。切实抓好蔬菜科技带头村、带头户的带动作用,提高科技贡献率。搞好信息服务提,及时搜集、发布全国各地的蔬菜价格与供求信息、蔬菜加工产品质量信息、蔬菜标准化生产新技术与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信息,通过各类网站,开展网上联络、网上交易。经常了解蔬菜主销区对我市蔬菜种类、品种和蔬菜质量的要求,及时指导蔬菜的生产、加工、销售,减少菜农、运销和加工经营户的盲目性。
深化产业化经营,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引导龙头企业与教学科研单位结合,开展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广“科研+企业+基地”等产业化运作新模式,即由科研单位提供新技术、新品种等技术保障对接龙头企业,帮助建立有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基地,指导农民提高生产水平,为企业提供坚实的原料资源,企业与基地农户签订收购协议,保证农民增收,实现双赢局面。扶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鼓励农民参加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变“小、散、低”的传统生产加工方式。加快现有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步伐,完善配套设施,规范市场管理,建立大规模的蔬菜集散中心。同时,强化产销衔接,鼓励农贸市场、连锁超市等各类销售场所与生产基地实行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运营成本。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