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生态翠湖 水利明珠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5-07-22  发稿编辑:韩春梅

 ——三台县团结水库建设管理纪实

 

走进生态翠湖,位于三台县金石镇的团结水库,真有一种新时代的美妙新感受。源自都江堰的的库水真清,仿佛一面大镜子,更像一颗蓝宝石镶嵌于梓州大地。阳光普照,鱼儿跳起掀起粼粼光斑。那些白云蓝天中的倒影,映出了花果岛嫩嫩的绿,暴出了粮油安全迎风招展的水脉身姿。一阵夏风吹来,让人民渠六期灌区舒服极了。

引子

 

人民渠六期灌区位于龙泉山以东,控灌涪江与凯江之间1198.5平方公里热土,属都江堰的引蓄灌区,以引蓄为主,自流、提灌为辅,岷江丰水季节,引水入灌区囤蓄水库,次年春灌使用。人民渠六期干渠是从人民渠总干渠末端分水闸起,向东北方向经安县的永兴、塔水跨过秀水河,折向东南,沿涪江与凯江之间的分水岭经德阳的金山至谭家坝。渡槽跨过宝成铁路,经绵阳金星、中江黄鹿至三台黎曙张家大垭口,全长95.64公里,又称百里渠。干渠前段20.3公里,设计流量16立方米/秒。至秀水河以后,设计流量20立方米/秒,到末端减为12立方米/秒。为适应囤水春灌需要,又将该干渠从黎曙延长至金石同德的团结水库,延长渠道23.16公里。人民渠六期从德阳略平四站进口至三台金石的团结水库全长118.811公里,规划控灌安县、德阳、绵阳、中江、三台等5县(区)耕地89.1万亩,其中三台35.21万亩。

 

坎坷岁月——筚路蓝缕

 

三台县团结水库为都江堰人民渠六期中型囤蓄水利。1970年10月动工修建至1986年5月竣工。回想1970年10月动工建库,其工程建设指挥部主要由三台县的驻军代表、县领导和灌区区公所革委会负责人组成。先后组织芦溪、金石、乐安3个区24个公社的民工1.2万人,指挥部“军代表”等人在不讲科学、盲目蛮干的基础上,实施“大跃进”式地工程填筑,水坝也迅速填筑了22米高。1971年10月23日召开庆功大会,其主坝上游坡面17至18米高处便有群众发现坝体裂缝。并从1条发展到多条纵横交错地从内坡发展到外坡。10月25日黄昏,主坝中部突沉7.63米,向下游推移9.75米,拉裂范围沿轴线方向达200米,垮塌拉裂土石方7万方,更有9千多方陷入基础,扰动土石方25万立方米。工程险情万分危急,随后,四川省水利设计院率领成都工学院、绵阳地区水电局等专家到现场紧急查勘,提出了4个方案:一是就垮坝现状保留为小二型水库;二是前帮后削、坝轴线前移;三是彻底翻修垮坝;四是迁坝实施重建新修。经过比较决定执行新修迁坝方案。到1974年7月团结水库工程初步设计完成,1975年5月初地区建委、水电局将初审意见转报省上,省水利局于5月31日在成都进行专业性审查。6月14至17日,省水利局基建处到现场详细勘察工程地质问题。几经审查,省水利局要求人工开挖试坑进行清基试验进一步弄清了坝基地质情况才予以批复。县革委决定结合挖试坑进行大坝清基工作。1975年12月,由乐安、金石、芦溪、刘营4个区上民工8千余人进行清基,1976年3月底结束,最大清基深度12.5米。期间,成都地质学院师生40余人到工地作了大量工作,提出基坑地质意见报告。

四川省水利局在1976年5月5日以川水发(76)基字第184号文对团结水库工程病险整治初设予以批复,核定国家投资400万元。到1976年7月,指挥部再将4个区民工调减至500人,进行专业施工。重点完成了主坝坝体排水设备、排水拱涵及其他施工准备。1976年12月至1977年5月,仍由乐安、金石、芦溪、刘营4个区上民工1.2万多人,对填筑主坝进行突击施工,其填筑高程达到460米。1977年6月,又将民工调减到6500人,对主坝压重体填筑及460米高程以下的坝面护坡进行专业施工。至1978年3月,再上民工2万余人,分别对主、副坝填筑工程进行突击性施工,填筑高程达到设计要求478米高程。1978年4月,留下民工5千人续就主副坝护坡、坝顶防浪墙、栏杆及其他工程进行专业施工,至8月开始蓄水运行,至1978年10月,团结水库主、副坝工程建成并交付使用。同月,团结水库配套渠系陆续施工,从水库放水的主干渠5.43公里由金石、乐安、西平3个区民工分段承建。群乐支渠28.77公里和群天支渠26.51公里由乐安区承建,群红支渠20.7公里由西平区承建。对明渠和重点渠系建筑物则分别采取群众突击、常年施工和分年分期实施。1978年10月至1979年4月,民工们集中突击,主干渠明渠成型,桂花桥渡槽专业施工完成。1979年10月至1980年4月,3条支渠全面突击施工,明渠及隧洞修通,黄金桥渡槽建成通水,渠系工程初具规模。

其实,团结水库从1978年10月才正式蓄水,到1979年春天,二次重建竣工的三台县团结水库库区集雨达2.32平方公里,总库容2219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086万立方米。水库枢纽有1座主坝其坝顶长474米、宽6米、最大坝高29米,有4座副坝、2个放水涵洞以及1座水电站(2×250千瓦),挡水建筑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安全等级三级,1986年春经省市县专家组联合验收交付使用。灌区各区乡还陆续配套建成了诸如:印盒山、向阳、胜利、石桥等小一二型水库37座。团结灌区7条干支渠全长139.4公里,控灌三台县西北路12个镇乡,受益耕地43.1万亩惠及37.1万人,属五大灌区之一。各有关区乡村配套完工农毛渠1735公里,渠系建筑6880处,配套塘池埝泵站等蓄引提水设施2204处,总蓄水能力达5246万立方米。与此相联系,百里渠中段亟待配套建设的张家沟水库,位于三台县黎曙镇字库村,属都江堰灌区第二期扩改建工程人民渠六期干渠囤蓄水库拟建项目。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市、县水电局先后组织完成了水库规划和初步设计,因修建中江县黄鹿水库等多种原因未能上马开建。

 

生态安全——科学发展 

 

中型水利三台县团结水库地处都江堰人民渠六期百里渠末端延伸渠段金石镇银家沟一带,其主副坝挡水建筑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工程以为农业蓄水灌溉为主,兼渔业水产,林果种植,水力发电和农水旅游等综合效益为一体。灌区有重点干支渠10条201公里,配套斗渠41条284公里,辐射灌域小一二型水库40座,乡村山平塘、石河埝2726处。控灌当时5个县内行政区39个乡260个村2119个社,有效灌面14.5万亩(水库上游9.01万亩,下游5.49万亩)。到1985年春已基本形成灌溉水网初步实现统一管理。作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的团结水库管理所最早成立于1988年,正副所长由县府任命,关系隶属县水电局。有办公室、工程灌溉管理、多种经营等职能部门,负责管辖各区乡灌溉管理站,渔场、果园场、配套电站、旅游服务、面粉加工和建筑公司等8个生产单位。曾有全民职工69人,集体职工28人,专业技术员12人。

在20世纪80年代后,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改革发展硬道理,为此,团结水库一班人有效“转轨变型、全面服务”,“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让水库建设管理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确保了灌区农业稳定发展。是时,下游灌区改造冬水田万余亩,水稻种植由2.65万亩发展到5.59万亩;新增粮油12.37万吨,年农业灌溉效益达2981万元。库区水土资源绿化面1254亩,水土流失减少97%;其水果年产量达23.25万公斤。渔场年产水产品28.5万公斤。成为省市县丘区农水技术综合开发的重点,也是“水库水产养殖技术综合开发”星火计划项目,已被四川省科委授予星火计划二等奖。在上世纪90年代初,水库曾实现年总收入305万元,其综合经营占比达70.5%。

在那些加快发展的岁月里,团结水库还被省水电厅确定为全省水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通过综合利用水工程,有效建立健全水管体系;推动灌溉服务管理,提高设备完好率,促进灌区合理节约用水;改革水费征解办法,稳定水管队伍;凭借科技进步,夯实综合经营,水库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提升。同时,水库运行安全状态良好,确保了无死亡,无重伤、无火灾。生产管理、工程效益包括水土资源综合利用、经营效果均超过了国家二级大中型水库单位评分标准。于是,国家科委将三台县丘陵地区综合技术开发作为国家"八五"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团结水库更成为项目工作重点及主攻方向,为国家农业综合技术开发提供示范。由于全面贯彻水利改革开放政策,采取科学发展综合服务保障措施,实施水利水电综合经营管理治理,增进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团结水库的科学规范化、安全制度化走进了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曾在1988年、1990年底,团结水库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系统综合经营先进单位”和“全国先进灌区管理单位”。当时,被省(地)市授予的荣誉称号9项、获奖状证书17个。 

 

深化改革——行业标兵 

 

团结水库作为新中国都江古堰的延伸配套水利工程,对三台西北路农业综合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四川省水利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丘陵地区星火密集技术综合开发区,县级水库管理单位一靠执行好水利改革发展方针政策;二靠上级关心重视支持;三靠“三农技术”推广应用;四靠灌区水利不断新建维修养护,成为行业领域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标兵。在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水库年收入300多万元,盈利在60万元以上,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1)深化体制改革,跟进服务职能。作为独立核算的科级事业单位。水库管理部门有效健全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整治工作飘浮、不干实事以及脱离群众的不良风气。在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基础上,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作用,完善了“三会一课”、党员民主生活、联系群众包括请示汇报等制度;修定廉政建设若干规定,让领导干部都置于公开监督之下。大家以身作则、忘我工作、不谋私利、廉洁清正、勇于改革、不断创新。党政工青妇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确保思想统一、群策群力。同时,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严格定编定员岗位责任推进经营承包,夯实经营管理效益。特别是每年春灌输水,防洪抢险及水渠维修期间,大家深入一线顶岗工作解决主要或具体问题。

(2)优化劳动组合,跟进任期目标。在坚定不稳推动改革发展的大环境下,水库对各生产单位的场、站、组负责人,采取聘用任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凡达到或超过承包指标的,奖给一级职责工资;若因管理不善而未完成承包任务的,则在本人固定工资中扣减一级;任职期满,视其工作业绩来决定是否继续聘用或连任。同时,还以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为标准,结合灌区民主评议,对职工进行"优化劳动组合"。对未被组合的,视具体情况,以多种措施妥善处理,既维护了水利行业形象,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又促进了安定团结。

(3)综合水利执法,跟进效率效益。健全灌区水利综合执法体系,坚持定期召开灌代会,研究计划,汇报总结水库改革发展工作,决定建设管理重大问题,及时取得灌区党政领导和群众的理解支持。完善各受益区乡爱水惜水护水群管队伍,扎实解决有关民生问题,抓好业务指导。形成以水库为中心,区乡水利管理站为骨干,村组群众管理组织为基础、条块结合,水政合一的水利服务保障体系。当时,根据水利、公安两部门关于加强保卫工作的要求,还组建了公安执勤室,配备了3名专职公安人员。严厉打击了盗窃哄抢库区资源违法犯罪,并同相邻区乡健全了社会治安联防体系,保障了涉水法规贯彻落实,维护了正常水事生产经营秩序。

(4)明确效率效益,跟进要素保障。结合水利改革,坚定不移推进生产经营管理。重点是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基础设施投入,综合开发水土资源,全面提高经济效益。重点方法是:稳定一个基础(农业灌溉),依靠两个支柱(水费改革和综合经营)。狠抓三个管理(工程、用水、经营),大搞四个开发(库区非耕地、果园深度、养鱼水面、水库旅游),突出五个重点(节水工程、土地利用、优质果品、集约养殖,旅游服务),提高三大效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其涉水年总收入和盈利分别由1987年的92万元和9.7万元,增长到1992年的300多万元和40余万元,水利综合经营占总收入的70%。是年,水库总收入和盈利分别超过计划的1.7%和57.7%,切实推动了工程安全、灌溉效益、综合经营与各项水利改革措施的再落实。当然,随着团结水库经济效益的迅猛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个别党员领导干部搞贪腐、行贿受贿等违纪违法问题,涉案相关人员也受到了法律、纪律的严惩,这算是后话。 

 

聚集主业——服务灌区 

 

团结水库在党建经济工作中,始终为灌区“三农”增产服务给力,千方百计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增强丘区农业生产后劲。一是在摸清现有水利设施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工程整治维修计划及分年实施进度。在提请灌代会讨论通过后,予以分期分批有效实施。二是建立工程岁修责任制。结合分级管理,明确水库主体工程与灌溉渠系工程常年维修养护责任,除主体工程和干渠由管理中心组织整治岁修外,其它渠系工程分别由灌区内的五个重点受益区负责,一定五年不变。三是多渠道筹资,整治改造工程,提高输水灌溉能力。在搞好当年渠系配套和维修养护的同时,分期分批对关键渠段实施防渗处理,包括:条石衬砌和现浇混凝土板。这当中既依靠灌区群众投劳集资,也大力争取国家省市县补助。在推动灌溉用水过程中,突出“水权统一、分级管理”,执行“统一调配水量、统一组织管理,统一巡渠送水、统一收缴水费和水量公开,配水公开及测流计算水量公开”。完善了“送水上门、定点接水、共同测流、双方签字,以记录卡为据"的交接水制度。在推广先进灌溉上,首先在库区400亩果园应用了喷灌,取得了节水节劳节能效果。灌区水费也严格执行“以粮食缴纳,以货币结算”的办法。在收取方式上力求手续简单,易为百姓接收。保障每年春灌放水后,将应收水费数额造册下达受益区乡,经双方核实签字,再由各受益乡将应交水费逐级落实到用水农户,并由各乡统一组织收齐上缴至省人民渠二处。 

 

学用技术——综合开发 

 

为改变水库发展落后状态,当年便与四川农业大学、省水产研究所开展合作,运用县水产站的技术力量,进行种养殖技术综合开发:一是根据技术要求,对162亩鱼池进行改造,采用规格条石护砌防渗,从而达到商品化生产要求;二是发展库区网箱1745平方米,改造孵化设施1200平方米,增设供排水及增氧设备19台(套),新建年产鱼饲料200万斤的加工厂450平方米;三是在池塘鱼苗养殖中,借鉴集约化养殖技术,使常规养殖和集约养殖相结合,因地制宜确定主养草鱼的放种模式;四是在水库大水面养殖中合理放养鱼种,实行鱼种与成鱼,网箱内精养与网箱外粗养相配套。使得库区大水面成鱼单产已由每亩3公斤上升至128公斤,鱼池单产由每亩400公升上升到824.5公斤。是年水产品总量28.5万公斤(其中:商品鱼25.5万公斤、鱼种3万公斤)。

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多层次开发非耕地。依靠水利水保技术力量,对库区20度以上的宜林宜果荒地,采取开山劈石,里垫外砌,生土搬家,熟土还原以及尽量保持熟土层等措施,合理开荒252亩,并作为发展市场适销果品的基地。将开垦非耕地与治理水土流失结合,当年建修排洪沟2600米,输水石渠1200米,蓄水沉沙池15口,并与原修建的2880米排洪沟和50口蓄水沉沙池一起,共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沟道及坡面防护体系,既拦截了入库泥沙,控制水土流失,又切实增加土层厚度,改善耕作条件。围绕同年改造、当年受益,水库与川农大园艺系选择了2个周期短且效益高的西瓜、蕃茄种籽。运用一系列先进栽培技术,让蕃茄亩产达5419公斤,西瓜亩产达3166公斤,实现盈利2.64万元。同步提高了地力、熟化了土壤,为柑桔良种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上世纪90年代,川农大会同水库在抓好果园常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同时,又推进现有农业技术组装配套。其中9名副教授和3名讲师担任了12个子项目负责人,个别项目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包括引进优良脐橙、柚子等15个品种,并对低产果树高接换种7千多株,修建果品保鲜库6百平方米。也为三台培养了一批果树专业人材。是年水果产量23万公斤,比80年代后期增长7.2倍。

团结水库移民后代银登全、银登国两兄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建好水库,大善之举。既灌溉农田,又发电赋能,更可防洪抗旱减灾。回想云同、同德、和平、龙井公社周边干旱时节,水库便输水而下,滋润干渴良田;大暴雨来临,就蓄水防汛,减轻水患压力,确保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当年筑坝之时,淹了老家一块块土地,也搬迁了许多村民。尽管世代居住于此的农人,要告别祠堂祖坟,舍弃家园,迁往他乡新建房舍,内心那种对故土的依恋难以割舍。团结蓄水运行后,水库便埋下了无数故事或记忆,包括父亲银西硕当年满山遍野狩猎后来演变成埝塘养鱼、出库捕鱼的动人身影。所以,只有在翠湖水面偶尔泛起涟漪时,才会仿佛听见往昔老人的兴奋低语。然而,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乡村五大振兴,在团结水库的粼粼波光中,却依然闪烁着现代农业稳产高产示范片智慧水利的无限光芒……

“三月桃花映水红,碧波轻漾醉春风。粉瓣飘落随波舞,恰似繁星落九重。”水利明珠、生态翠湖,采访时真被这美丽的水环境所感染。来自蓉城都江堰的水十分清澈,因为穿过了连绵不绝的山河,让远方迁徙的鸟儿鸣叫得更加幽静。人放天养的硕鱼在库中欢快游动,为自然平添了几份生机。“团结兴水、创兴实干;忠诚担当、自强争先”,水库之美,便是“渠在湖前走,人在画中游”。尽管团结水库金浪亭笼着一层细纱白雾, 但是,人民渠六期尾灌区的老百姓真地舒服极了!

 

(三台县水利局宣传干事  谢勇 采写)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