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工作占去了我们的青葱岁月豆蔻年华,当我们觉得殚精竭虑,不能再从工作中找到快乐和意义的时候,我们的负面情绪就会接踵而至,想想我们的父辈们,我们又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父辈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在平凡的工作中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优良品格感染着我们,让我们重新找回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因为有了工作,我们才能得以在一个公众平台上发挥,我们回报了社会,我们的内心收获了满足。
父亲的传家宝
外甥结婚那天,三台、北川和安县的三代亲人欢聚在一起聊天、看电视,作为主人家的父亲没有了平时的不苟言笑,兴致勃勃对他八十多岁哥哥、姐姐讲解着电视中的内容,并介绍我们家近几年情况,当央视正播放到《寻宝》栏目时,我信口问了句:“爸爸,我们家有没有传家宝呢?”话还没说完,姐姐就“扑哧”一声笑了起来:“还传家宝呢,巫家三代都是贫农,能填饱肚子养活自己就不错了,还啥子传家宝哦。”我尴尬地笑了笑,没想到父亲发话了:“我有传家宝啊,我的传家宝就是一句话——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哪怕你巫大女培养了一个博士生(当天结婚的外甥),不管在哪种情况都不能丢掉这传家宝……”, 父亲一席话,我们四个兄弟姐妹不再作声,频频点头倾听父亲教诲.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父亲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妻子女儿,到了安县河清镇年丰村,才来时无房无地,一家人住在年丰村庙子里算落了户。后来修建白水湖时,父亲当了一个小组的组长,他总是把最苦最重的活抢着干,把他们那个小组剩余的粮食和粮票一分不少的分到各民工手中。1966年,32岁的父亲被全体老百姓推荐到了农村信用社工作,写到这儿,不得不来一段插曲:那年我母亲正怀着我哥哥,所谓的“细粮关”刚刚过去,天天吃红薯面汤难受,而配粮工作组长就住扎在我家隔壁,听到我母亲哭声后找到我父亲问:“老巫,你家是不是没得吃的了,我给你家配几斤?”我父亲忙说:“不是的,不是的,她肚子疼,快把粮食分给更需要的人家。” 哥哥就在那年出生的,姐姐后来形容哥哥生下来时和一只耗子差不多大小,夺一指拇,动都不晓得动一下,母亲为了这件事没少抱怨父亲。
父亲在信用社工作的29年期间,团结同事,关爱晚辈,关心老百姓疾苦,把信贷资金总是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下乡收贷放贷的同时还要为老百姓插秧、收麦、担谷。还时不时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接济困难群众。七十年代末期,父亲每月工资大概36元,对年年吃着超分粮,养着四个子女家庭也是不容易的,但他却将调资的机会让给了刚参加工作的中专生,他说:“我没有什么文化,把机会就给年青人吧,单位更需要他们的知识和工作热情。”
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浪潮从沿海席卷到内地,哥哥想请求父亲帮忙贷一笔款收购粮食,父亲当时就拒绝了,说哥哥没有任何经验,不可能把老百姓的存款交给他打水漂,硬是没有给他放过一分钱贷款,而且也给时任信用社主任打招呼,不准给我哥哥放款,哥哥第一笔贷款都是在父亲退休后,另一任信用社主任发放的,才开了个小副食店。
1996年,父亲退休后,一直住在信用社,单位的一些开关、灯管、水管坏了他就帮忙修好,配件全是用自己退休工资买。父亲还买了许多花种在了信用社的后园,在他精心照料下开得姹紫嫣红,他总是说:“现娃儿们工作辛苦,下班出来看到这些花花草草心情也舒服些。”当别人问他怎么不报账时,他总是说这点点钱报啥子账哦,我都领了单位几十年工资了呢。信用社门卫由于各种原因换了一批又一批,时任信用社主任报请联社批准后让父亲担当门卫,每月工资200元,直到2010年后,挨邻几个分社门卫的工资都调到600元或800元不等,别人问他怎么不要求调工资?他却说,“我工作这么多年,和信用社有感情,就是不给我一分钱,我也要守到老死那天。”
2008年地震后,父亲积极捐了特殊党费,还叫哥哥把农村家已垮踏小青瓦房子的檩子、椽子拆了送给住扎在村里的部队官兵当柴烧,然后又跟村民买了一拖拉机的蔬菜送过去。
去年,父亲因身体原因在绵阳中心医院和四川华西医院住院3个月,他叫哥哥每天花140元请了个护工,也不让我和妹妹请假到医院照顾他,他时常对我们说:“我好得很,你们把工作搞好,把家庭照顾好,就是对我最好的孝顺”。做手术前,父亲叫哥哥把我们四个兄弟姐妹和孙辈们叫到病房,对我们说:“我这一生基本没有什么遗憾了,对得起党和人民,儿子女子也都踏实成器,唯一遗憾的就是你们的母亲,跟着我没有享一天的福,当把你们抚养成人时,她却不在了……”接着对他的孙辈们说,“你们肩上的责任重大,中国梦就靠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了……不管你们是博士生还是高中生,无论今后做什么工作,身份是什么,永远要记住——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他们是社会中最辛苦、最勤劳、最朴实、最无私的人,没有他们,我们吃什么、穿什么呢?”,听着父亲的嘱咐,我哥铁打的汉子也忍不住掉下了眼泪,而我们几个更是泣不成声。
父亲这几十年来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没有叫个一声苦、没有喊个一声累,总以乐观的态度积极奉献着他的爱。老百姓对他的评价就是:“巫主任是个好人,总是为我们老百姓着想。” 一些不识字的老年人存钱后,拿着的存单、存折也要让83岁高龄的父亲帮忙看一下。原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人事科长唐学军对他的评价:“兢兢业业的好干部,从来不给组织添麻烦”;前几天碰到原河清营业所主任、原安县农发行行长宾元豪,问起了我父亲的身体情况,也感慨的对我说:“小巫啊,你爸爸是个好人,就是太老实了”。以前和父亲共过事现已是绵办市办事处副主任李成旭每年也会带着礼物去探望他。
父亲虽没读过什么书(只读了一年小学),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他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生产队长、大队书记,六十年代的信用社出纳、信贷员、会计,七十年代信用社主任,再到九十年代信用社退休员工,从父亲参加工作时低矮的土砖房,用老祖宗留下的大算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数钱记账(那时白天基本下乡收贷放款、组织存款,晚上加班做账)到现代化办公大楼,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始终用他那务实的人生态度,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晚辈们的尊敬。 (安州农商银行文胜路支行 巫晓兰)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