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兴江,男,汉族,现年31岁,大专文化,三台县立新镇新景村人,三台县县党代表。自2010年创业至今,先后在涪城区关帝镇、三台县立新镇承包土地种植鲜销蔬菜。自种植蔬菜以来,他不断的摸索,勤于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适合本地的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率先成为了立新镇蔬菜种植面积超百亩的种植大户,并成功发起组建新景村蔬菜专业合作社,担任合作社理事长,现已连续三年年产值超百万元。
脱下工作服,投身黑土地
2010年春节,崔兴江像往常一样回家过年,无意之中了解到立新镇农业种植渐成规模,蔬菜种植、水稻制种一年一个台阶,打开了一定的销路,很多农民在家就能挣钱,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他动了心思,说干就干,他先辞去中石化绵阳销售有限工作职务,与绵阳市西科种业合作,在关帝镇龙坝村流转土地100余亩,搞水稻亲本繁育;后在立新镇党委政府的号召下,回到家乡,在新景村、碾子湾村开辟了一个120亩的鲜销蔬菜种植基地,走上鲜销蔬菜规模种植创业历程。
由于农业种植前期投入大,在加上没有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导致第一年产量不高,并且掌握不到市场行情,收入很低。一年下来,不仅成本没收回,而且欠了外债。家人对此抱怨不止,都劝他放弃这个血本无归、几乎导致他倾家荡产的种植行业。但他自己坚持,一面劝家里人要有耐心,一面自己多方学习,一面请教蔬菜专家。在多方面的努力下,不仅在种植技术上有了大的进步,在蔬菜的产量上也大有提高,2012年全年收入达到了75万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牛刀小试,捷报频传,崔兴江受到当地党委政府表彰,他并不因此而满足。他说:“谁说种田只能填饱肚子?我要用事实来证明,种田种地,大有奔头;我还要带动更多的村民加入鲜销蔬菜种植这个行业,共同致富。”2015年,他的基地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亩。同时,他还利用农闲时间向周围的村民传授自己种菜的技术,带动了周围蔬菜种植户的种菜积极性,增加了种菜农户的收入,受到了镇、村的好评。并开始在本村(新景村)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户,免费提供技术和物资,带领他们共同创业,脱贫致富。
在整村发展的进程中,也使他体会到:规模化种植的好处和市场信息的重要。新景村及周边村落的许多群众,原来靠种植常规蔬菜谋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在崔兴江的帮助下,蔬菜种植大获丰收,不愁销路,成了发展鲜销蔬菜种植脱贫致富的典型村。
能人传帮带,户户种菜忙
通过种菜致富后的崔兴江没有忘记乡亲父老,他除主动将从网上学到的育秧、栽种、施肥、除病虫害等种菜技术和销售经验传授给乡亲们外。还积极推广“梯度栽种”的方法种植蔬菜,新景村的土地复种率特别高,一亩地发挥了几亩地的经济效益,“一年里,土地没几天是闲着的。”“不要小瞧小白菜,做得好就是大产业。”崔兴江指着葱绿的田野说。目前,新景村常年种植小白菜1000余亩,多采用农家肥,品质好,药残留少;加上交通便利,运输快捷,蔬菜新鲜,很受市场欢迎。每天输出商品蔬菜7万多斤,供应绵阳、广安、南充、成都等地的蔬菜市场。2016年,蔬菜市场还进一步开拓到宁夏、甘肃等地,新景村蔬菜专业合作社,产值突破百万元。
通过近几年的摸索,崔兴江在蔬菜栽种过程中还找到了一整套种菜致富的经验。“以前大家种菜都是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要想让菜卖个好价钱,必须要研究市场,走规模化、合作化的道路。”在他的指导引领下,新景村村民们个个都是种菜好手。
当好领头羊,群众奔小康
2016年,在崔兴江的带领下,立新镇新景村瞄准绵阳30万市民对蔬菜的巨大需求,全村400多户村民家家搞起蔬菜种植,并采取轮种的方法(一年中种植小白菜8-10茬),在提高土地利用率上做文章。除种植小白菜外,还引导村民种植莴笋、白菜、海椒、黄瓜、番茄等常见蔬菜,并牵头从韩国、日本先后引进“一口茄”“一口苕”、无籽南瓜“赛将军”等特色品种,进一步巩固了新景蔬菜在绵阳市的市场地位,让蔬菜种植户持续增收。
据了解,2016年新景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全村总面积90%以上,种植农户达到95%以上。新鲜、质优、品种齐全的新景蔬菜已成为绵阳农贸市场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全村蔬菜种植总收入可望达1700万元,户均收入近38000元。镇党委政府也以省级统筹城乡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按照“生态立镇、旅游兴镇、民生惠镇、产业富镇”总体工作方针,提出“一心一核两线三片五重点”工作思路。在蔬菜产业方面,以崔兴江蔬菜种植基地为点,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发展。2016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500亩,产值7450万元。下一步,立新镇将依托其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利用靠近市区优势,打造规模短、见效快的城郊“菜篮子”传统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宋荣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