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书记捡垃圾怀疑作秀谁给信任穿了“衣服”?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4-09-05  发稿编辑:韩春梅

 

抱诚守真,信守不渝,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互相信任、相互支持这是人与人保持良好关系的纽带与桥梁。常言道:君子有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一个人心胸要宽阔,胸襟要坦荡,看人时要以学者的胸怀,以阳光的心态去欣赏人,时常想着别人的长处,想着别人的难处,而不是带着“警察”的眼睛,“法官”的心胸,去审视人,检查人,怀疑人。目前,信任危机在社会愈演愈烈,人与人的交往功利化、金钱化,带着眼镜看人,警惕之心防人,怀疑态度视人,无论什么事,都要打上问号?贴上怀疑的标签,让信任成了“泡沫”。

江西新余市委书记刘捷捡垃圾的微博,这两天连遭网友质疑,看似不经意的“网友曝”,再一次引发了一场全民侦探的游戏。连日来,围绕所谓“偶遇帖”,不同围观者从各个角度切入,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直至盖棺定论,当真好不热闹。就这样,“官员捡垃圾”的环保亲民之举,几乎沦为“阴谋和反阴谋”的舆论拉锯。遗憾在于,真相并未越辩越明,事实反倒越发不清……而联想到,过往种种“随手拍”背后的作秀成分,公众似乎尤有理由相信,此次案例并无新意。

显而易见,“偶遇体”、“网友曝”等,而今正面临信任危机。这一方面是因为,此类举动一度充斥着策划、操控、摆拍等不诚实成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雷同的桥段太多太滥,致使民众审美疲劳和认同无力。在此语境内,无论“刘捷书记捡垃圾”是否存疑,都会被网友下意识解读成作秀炒作——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会找到各种证据来支撑自身的判断。这无形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意度人”的思维习惯。
    微博“刘捷书记捡垃圾”深陷信任漩涡,实则传递了一种普遍性的困境:当传统的形象包装套路趋于失效,职能部门转而借助网络平台推销官员。只是问题在于,网络与生俱来的反权威、反说教倾向,时常让官方种种“线上公关”的努力事与愿违。当@新余发布急不可耐地转发所谓“偶遇贴”,其不加掩饰的宣传欲望,注定会引来怀疑——事实上,所谓“偶遇帖”既发端于民间,就应任其在网络自发发酵、传播。官微的仓促介入,只会给人以暗中操纵之感。

 在报道官员行踪、理念之时,众多官微所秉持的,还仍是传统的“硬灌输”路数。其内容直白、话语僵硬、意图露骨,不仅难以实现既定的传播目标,甚至会成为众人围观调侃、口诛笔伐的对象……线下所惯行的告知式、喊话式的报道路数,一旦全盘搬移到线上空间,很可能变得滑稽可笑。@新余发布的事例再一次证明,官员在网络上谋求更大的存在感与更正面的形象,必须先适应网络的思考和表达方式。
(网易9月2日)

  古人云: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诚实的人,我相信他,不诚实的人,我也相信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诚实。

 书记捡垃圾本身是一个合格公民应有的本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气要靠每位公民来共同维护,书记捡垃圾只是一个正常公民的正常举动,俗话说,业无贵贱之分,德有优、劣之异。书记捡垃圾本身没有什么错,错的是那些有意掀起浪潮的“墨客”、“政客”,为书记捡垃圾穿上了“衣服”,戴上了“帽子”,披上了“色彩”,把诚信当成战场,打了一场是与不是的“口水战”。社会离不诚信,社会更需要正能量,奉劝那些有“老花眼”的人,要学会相信人、信任人,别人怀疑占据了灵魂。(谢清泉)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