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爱的色彩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4-04-30  发稿编辑:韩春梅

 

爱是有色彩的,它是玫瑰的色彩。

但对于一个盲人来说爱应该是太阳的色彩,虽然什么色彩于盲人都一样,但太阳的温暖让盲人知道什么时候天亮,什么时候天黑,爱就是温暖的色彩。

我乡下的姥姥家邻居有个失明的寡妇,1960年她由14岁儿子领路,与乡亲们一起从山西逃荒到了关中草原。人民公社给他们落了户,寡妇的儿子也就成了生产队里的“半拉子”(半个劳力)。人家干一天活挣8个工分,他便挣4个,好在草原上的人还都淳朴,有时生产队长分工时,选些轻活给他干,这样也就可以挣到1个整工分。

寡妇与儿子的日子虽说清苦,但在那个年代还算过得去,由于人口轻,仅一个人吃闲饭,不到一年,日子也就好过了些。逢年过节也让儿子去集上买回2斤肉。吃肉的日子是寡妇母子最开心的日子,一块大一点儿的肉,儿子从菜碗挑出来,放进母亲饭碗里,当母亲把这大一点的肉放进嘴里后,感到块儿大了,马上再吐出来给儿子吃,儿子接过这块儿大一点儿的肉,再放进菜碗,可嘴上却说:“娘!我吃。”说完还一个劲儿地吧嗒嘴,“真香,娘,这块肉小,你吃。”说着又把那块刚才的肉夹进娘的嘴里,这些细节,让我姥姥在一旁看着落泪,回家后又落泪地向我讲,可那时我从没有过什么感动。而且更接受不了的是进了自己嘴里的东西怎么能再吐出来让他人吃呢?别说是肉了,就是当年我最爱吃的上海大白兔奶糖,我也不会接受别人嘴里吐出来的。

但是,失明的寡妇和儿子吃肉的故事在姥姥这个村子里就成了新增版的“24孝”美谈了。

这个孩子对母亲的爱,让这个寡妇母亲的一生都是幸福的。儿子长大后,成了生产队里的壮劳力,还当上了队长,母亲那失明的脸上对着谁都是微笑,她那永远阳光的面孔,就源于儿子的爱。

“五一”长假,我回乡探亲,还特意向母亲打听了这寡妇一家的生活。失明的寡妇早几年就不在了,是在镇里医院的床上闭的眼睛,能死在医院里,在乡下人看来就是富人了,是幸福地走完了一生。寡妇的儿子后来还当上了村主任,5年前退了下来,如今已是儿孙满堂。子女们个个都孝顺,日子虽说并不那么富有,但是爱让这个家庭从来不缺少幸福和快乐。

村里的人都羡慕那个失明的寡妇,别看人家年轻就守寡,日子也清苦,可那日子也是有滋有味,这滋味就是母子俩用爱心浸泡出来的,爱为她黑暗的世界涂上了美丽的色彩。

(吴艳艳)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