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三台县芦溪镇大房村4社留守老人蒋增木、徐术芬夫妇,正在地里移栽早玉米苗。“等十天半个月就要开始春耕大忙了,趁着前几天下了雨,我们把育好的玉米苗移栽到空地来。”65岁的该蒋增木说,春节后,他的两个儿子带着儿媳孙子外出务工,村里像他这样的留守老人也开始备种、备肥、备耕,抢抓农时大忙春耕夏收。
人勤种庄稼,不给儿孙添负担
当天雨过天晴,油菜花在广袤的田野盛开着。记者顺着水泥路村道,走进三台县芦溪镇大房村4社湿漉漉的地里。蒋增木告诉记者,他家两个儿子和儿媳在外打工,孙子也大了,和他们的父母一起,在新疆打工,只有每年春节才回家一趟。
蒋增木的妻子徐术芬,今年63岁了,夫妇身子骨很硬朗,在家种了5亩地,有油菜、小麦、水稻、玉米、花生等,一年到头忙忙碌碌的。徐术芬说:“干了一辈子农活,一天不干身体就磨皮肇痒的,我们只要身体还扭得动,就要干活路。我和老伴都最反感好吃懒做的人。”
记者说:“你们老两口都60多岁了,还一天到晚劳动,不如叫一个儿子回来帮助你们干活嘛。”蒋增木说,“那不得行,儿子媳妇有他们的家,要做他们的事,我们勤爬苦做,就是为了要给他们减轻一些负担。”徐术芬:“只要儿子媳妇好过了,我们也就过好了。”
大房村党支部书记蒋开福说,像蒋增木这样的“留守老人”,在他们村有很多,今年全村有近300名青壮年外出务工。农忙季节,田间地头里,看得到的基本都是留守老人和妇女。村里老人即使年满70岁了,只要有劳力,仍种庄稼,他们一般不愿拖累子女。为此,大房村组织了党员干部互助队,农忙时相互帮助这些留守老人抢种抢收。
种地成本高,盼农资价格能管好
“现在的政策好,我们这些老年人每个月可领到55元的新农保,但是现在种地成本确实高。”蒋增木说,他家种5亩地的庄稼,一年可收入8000元。其中,2.5亩水稻可收3000斤黄谷,折合现金3300元,2.5亩小麦可收2500斤,收入2500余元,2.5亩油菜籽可收1000斤,收入2300元。但是,每亩种子钱需140元,肥料240元,收割机费用240元,机耕费200元,农药50元,还有2.5亩水费250元,种5亩地的成本需要4400元左右,占收入的一大半。
同社的村民蒋开明也给记者算出了这样的一笔种田账,几位老年龄村民都希望政府能把农资价格管好,要是农资总是涨价,这种田就没得啥收入了。
看病有些难,望发展农村老人服务业
“ 今年开春后气温很低,我老伴感觉自己生病了,也没敢到医院去。后来她忙备春耕,吃得清淡,多喝水,身体又感觉好了。虽说新农合医疗对大病报销比较好,但是小病小伤解决得不到位。” 蒋增木说,新农合医疗规定,生病要住院3天才报销费用,但有点病就去住院,家里就没有人管了,老人们不愿意也不敢去住院。
采访时,记者发现,在农村,老人基本上还是居家养老,留守老人生了病,因为没人督促去看医生,加上老人们家务忙、农活多,往往使小病拖成了大病。大房村村支书蒋开福说,政府和社会应大力发展为农村老人服务的事业,如开设家庭病床、办留守老人托老所、组织家庭服务员为体弱老人提供服务等。另外,在农村应大力倡导弘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让街坊邻里之间伸出相互帮扶之手,形成一家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局面。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