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在关中工作几年,吃遍了八方名馆、四处佳肴,都始终寻不到孩提时代的感觉。新春佳节将至,令我终日梦萦魂牵的竟还是母亲做的那几道家常菜。家乡乃鱼米之乡,民风纯朴强悍,这样的性格自然离不开“咸、辣、辛”、“重、浓、烈”。
(一)
打记事起,印象中就不曾断过青翠欲滴的青椒、墨紫的野天椒、火彤彤的赤椒、一箩箩饱含辣汁的生椒,一串串火焰翻腾的干椒。
平日里、母亲将大的长椒用刀豁开,露出内里的籽、再匀称地把椒身切出许多小口、用盛有清盐水的花碗泡着、放在骄阳下暴晒,直到你的舌头伸进汁里立马不听使唤为止。
接着便拿新鲜的小红椒洗好放在砧板上剁成粒状,再佐以细细碎碎的瘦肉末,满满的拌出一盘。
最后便是下锅,放姜、蒜、肉丁爆炒,快出锅时辅以精心泡制的“椒水”。当一大碟足足有二斤重的、鲜艳欲滴的酱爆红椒末端上桌时,你的口水便不由自主的涎将出来,咂吧、咂吧嘴儿、龙卷风般卷了去。母亲说,要不就不尝辣,要试就要试最辣的,把混身的辣水都挤捏出来。那才是最高的境界……。
(二)
糖醋鱼也是家中的时常腥荤。勾兑了糖醋热气腾腾的粘稠汤汁和着大块的红椒丝、青蒜叶浇在煮好的整鱼上,食欲顿时便涌了上来。
记得每次饭店,我总是霸着整个剩盘、热呼呼的倒下半壶开水,伴将开,咕嘟、咕嘟大口大口吞着这香辣酸甜伴有鱼香的鲜汤,真觉得,人生苦乐亦不过如此而已。
因为,人生便如同这鱼一样,在味不在肉、拥有万贯家产又如何?没有生活的理念便如同无汁的白鱼、索然无味、恐怕硬吞下去也会被肥刺哽伤哩!
(三)
最快活的便是溜炒西瓜皮了。因为那是要你亲自去参与才能得到的美食。夏天大人们啃完的瓜皮、便成了我心目中的宝贝。削去外层青皮和粉瓤,用菜刀将青翠的瓜肉切成薄片,继而翻出几个大箕,把瓜片糊在箕上,再放到阳台的地面、让毒毒的日头灼着。那时,我便双手托腮、目不转睛的焦急的等着候着,因为瓜皮要完全晒干才能入锅,那种境界,焦急的心态和现代人急于看到自己胜利的果实没有什么二样。当蜷成条的瓜皮滚在黄澄澄的酱醋辣子里摆在你面前时,你便觉得一切的劳作和翘盼都是值得的。
记忆中,冬瓜片、柚子皮、窝笋壳都是可以炒的,那味道浓重、似不能言脆!十分开胃、能增人食欲。
其实,我们刚刚走上社会时,都象这烈日下单薄的瓜皮般,是幼年的孩子罢了,只有在瓜皮完完全全吸收了阳光后,才会蜷曲起来,变成无棱无角的老油子,但如果你去细细品尝,却颇耐人寻味!
不管我们如何飞黄腾达,但要知足长乐、还是要想想自己的根。人是有根的,那根、便生长在儿时的餐桌上。(徐小凤)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