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散落在孔林里的故事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4-02-11  发稿编辑:韩春梅

 

暮春三月,齐鲁大地草长莺飞、万木滴翠,我们来到了曲阜。步入孔林,只见古柏森森,石仪排排,墓冢点点,碑碣累累。陪同的同志告诉我们,自汉以来,历代统治者先后对其重修、增修了13次,增植树木10次,扩充林地3次。整个孔林现有殿、亭、门、坊数千间,碑碣3000多块,树40000余株,林垣墙7.25公里,总面积3000多亩,比今天曲阜县城还要大。林中部,为孔子夫妇及儿子孔鲤、孙子孔及(子思)的墓地;稍北,有大片汉墓群;正北,有乾隆女儿于氏和孔子72代孙、衍圣公孔宪培夫妇合葬墓;东北隅有“可怜一曲《桃花扇》,断送功名到白头”的清代著名剧作家孔尚任的墓。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之变。所以,1959年郭沫若来曲阜,游孔林时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

过挡墓门,穿享殿,便进入埋有孔子夫妇及儿子孔鲤、孙子孔及的“林中林”,这里的每一座墓,都埋葬了一个人生的故事,渗透了儒家思想。

孔子的学生子贡,机敏通达,有辩才,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孔子病重时,他经商在外,未能随侍左右:孔子病殁,他奔丧而来,亲手为孔子墓植了一棵楷树,后人在其旁书“子贡手植楷”。因孔子死时,他不在其旁,故将“植”字少写了一横,成了“植”。为了弥补这一人生缺憾,别的学生为孔子守丧3年,他结庐于孔墓之旁,一守便是6年。儒家尊师重教的思想,在这则故事里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清朝第四代皇帝乾隆来孔林,在孔子享殿前看到拱立于甬道两侧的一对石人,便问身后的一位翰林大学士:“这两个人叫什么名字?”这位翰林被猛地一问,慌忙答道:“仲翁。”乾隆听后,一下记起了“翁仲”这个名字,知道翰林答错了,微微一笑,当场便吟出:

翁仲缘何说仲翁?怨尔当年欠夫功,

有亏朝里为林翰,贬汝江南做判通。

乾隆故意把每句最后两字颠倒过来,揶揄那位翰苑名流。皇帝金口玉言,一句话,那位翰林便被贬到去做比县官还要小的通判。

这里让人看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也告诫人们,一入官场,便要女如孔老二所说,应“多识于鸟兽虫草鱼木”。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23年),孔子20岁时得子,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鲤鱼。此时,孔子在鲁国只是一个位卑的管仓库的小吏,得国君如此厚爱,可谓“殊荣”,孔子为纪念这件事,遂将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后来,孔鲤被孔氏后裔称为“二世祖”,至宋徽宗时又追封为“泗水侯”,人们祭祖时不仅不忍用“鲤鱼”,而且从此将“鲤鱼”改为“红鱼”。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是“仁”,这故事不就是“仁”的最好注释吗?

游罢孔林,残阳如血,咀嚼着这些故事,有如吞食了橄榄,使人回味无穷。(玉华)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