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于6月6日至6月8日举办,这是成都对外开放的重大机遇,将有力推动成都融入世界,让世界更了解成都。而成都将成为世界了解四川的一个关键窗口,因此对于四川来说,论坛的举办将对四川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财富全球论坛是碰撞思想、凝聚共识、加强交流、促进合作的平台,各国企业家通过此次论坛,相互交流沟通,一定会创造更多合作的机遇。如此难能可贵的机遇与四川未来发展规划紧密相连,它将与四川其他机遇一起,成为四川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未来四川将与世界同行。
2013年,四川将以新的视野、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措施,保持当前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培育创新发展的竞争新优势,为加快建设西部内陆开放高地、为巩固提升我省开放型经济“西部龙头、全国一流”的发展地位而奋斗。
●用好三大活动平台:用好财富论坛、西博会和华商大会,在西博会期间举办“跨国公司投资合作座谈会”。
●力争2013年实现三大目标:货物贸易突破600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再破100亿美元,境外投资企业累计超过400家。
●深入“三向”合作:突出西向开放,扩大南向开放,提升东向开放,更加广泛和积极地参与国际区域合作。
“财富盛宴”第一站 政策扶持深化开放合作
2013年伊始,四川省商务厅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谋划开放型经济工作,创新开局。年初,“2013四川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交流会”在成都举行,除境外驻川领事外,首次邀请四川内外贸企业、在川投资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负责人参会,向他们推介四川2013年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2013年,四川以积极的姿态,邀全球共享“财富盛宴”,为全省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揭开了新的序幕。
为了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加快建设西部内陆开放高地,省商务厅将在新的一年里,用好西博会、财富论坛和华商大会三大活动平台,进一步壮大外向型经济主体队伍,切实抓住重大产业化、加工贸易、外商增资、境外投资和现代服务业五类项目,力争2013实现三大目标,即货物贸易突破600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再次突破100亿美元,境外投资企业累计超过400家。
而在近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合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15年,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省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100亿美元。
《意见》提出,未来5年,我省主要开放型经济指标要在2012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并把我省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最大窗口、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平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商务中心、最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
同时,对承接产业转移、对外贸易、“走出去”等方面提出要求。指出要突出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大力承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航空航天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承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承接物流、会展、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境外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为主攻方向,以欧美、日韩、港台、沿海发达地区为重点目标区域。
此外要扩大多层次区域合作,利用物流优势推进“三向开放”:利用欧洽会等平台和日益改善的国际物流条件,推进西向开放、扩大南向开放、提升东向开放。此外,还要深化与台港澳合作;深化川渝合作;强化川滇、川桂、川黔及周边省市合作;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扩大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合作。
“财富盛宴”第二站 有朋自远方来 四川魅力依旧
四川的投资机会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注意力。继“民企入川”、“央企入川”活动成功举办后,“港澳企业四川行”欣然而至。四川与港澳,在经贸合作等多方面交流频繁,成果丰硕。“能吸引大量港澳资金入川,充分体现了四川发展机遇众多、比较优势突出。”省投资促进局局长刘中伯认为。“四川既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丰富的资源、成熟的产业发展配套等机遇,又有政务环境好、投资环境优等软实力。港澳企业‘招得来,留得住,做得强’,形成了良性循环。”
上述《意见》在对外贸易方面,也有明确要求“要以成都经济区为核心区,以川南、攀西经济区为新增长极,以川东北、川西北为成长带,打造层次分明、多点支撑的外贸发展新格局;在‘走出去’方面,加快形成对外工程承包与境外投资、在川央企与本土企业、发展中国家传统市场与发达国家高端市场‘三个同步’发展的新格局。”
近年来,我省不断优化政务环境,通过开展行政审批项目清理,使四川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之一;通过开展行政机关效能建设,加快职能转变,全省上下“亲商、重商、爱商、护商”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四川与港澳双方资源互补,合作潜力巨大。”省投促局副局长戴绍泉认为,“已经在四川落户发展的港澳企业,成为我们招商引资最好的招牌。”
民企入川、央企入川、港澳企业四川行三大投资促进活动后,我省将切实抓好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全力办好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投资促进工作,进一步抓好一批新推出项目的策划和储备工作,千方百计将推出的项目与企业的选择有效衔接起来。
展望未来,随着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战略,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全面启动,以及国内外产业加快向西部转移,四川面临着诸多发展的重大机遇,包括港澳企业在内的国内外投资者迎来巨大的商机。新起点,新征程,四川投资促进人已迈开步伐。
“财富盛宴”第三站 政府服务赢得全球财富青睐
今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后,佛吉亚(成都)排气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伦斌接到成都经济开发区负责人打来的慰问电话。“这样的细节让人很难忘。”
佛吉亚(成都)的成立,实现了世界500强企业佛吉亚集团全球第一的排放控制技术落户成都。“政府的支持和服务是企业选择的重要参数。”周伦斌告诉记者,企业刚进开发区时,当地政府在招聘员工、解决住宿等方面都提供了支持。
“中国这么大,他为什么来成都经开区?看重的就是发展环境。”成都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桦说,企业选址前都要进行考察、评估,他曾经接过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近千页的问卷调查。付出就会有回报。2013年1-2月,佛吉亚(成都)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53万元,利税167万元。预计2013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亿元。
高新区在12小时内完成的综合性投资建议书留住了有“世界船王”之称的丹麦马士基公司;成华区6赴北京引进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参与城市改造;既当“管家”,又当“保姆”,陪同选址、市场调研,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锦江区抱拥百余家世界500强企业……截至目前,已有近半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
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表示,成都经济建设成就得益于政府在积极探索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向企业提供良好的政务服务、创造实惠的发展条件。“不仅要让企业落户时高高兴兴,还要让企业在本地运营的全过程中都能顺顺利利;不仅整个生产运营有保障,而且政府的服务也很规范。”如果以成都为原点,画一个“财富坐标”的话,广阔的中国西部和产业转移大趋势就是这个坐标的纵横轴。这就是成都,这座被誉为“财富之城、成功之都”的西部城市的底气。(钟和)
“乡土创富”不是梦:
一位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轨迹
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西部农民工回乡创业,是因为家乡的创业扶持政策不断出台,创业致富的环境越来越好。在家乡,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谱写着各种乡土创富故事。在四川省资阳市,一位长期在外务工的妇女回到家乡后,搞起了针织企业,其产品也开始出口欧美、南非等地。伴随创业辛酸、成功喜悦,她正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创富梦想。
返乡寻梦
6月2日,记者见到这位在资阳家喻户晓的人物陈艳时,她刚从湖北、成都等地考察回来。“准备搞一个服装城,把产业扩充出去。”外表瘦弱但又不失精干的陈艳告诉记者。
资阳雁江区海燕针织厂厂长陈艳是从沿海返乡的寻梦人,从1992年开始,她在广东东莞的针织厂打工。2003年,陈艳回到四川,发现成都作为西南最大的针织品批发市场,其产品来源于广东和浙江,但从事针织生产的人员却以四川人居多。“我为什么不在资阳开厂,不但可以带动当地经济,也可以让返乡同事在我厂里就业。”陈艳说,“资阳的留守儿童大约上万,如果大家就在自己家门口上班,照顾好家庭和孩子,一举多得。”
2007年8月,陈艳在资阳一个酒厂的库房里成立海燕针织厂,准备等到针织设备运回来就大干一场。然而,令陈艳意想不到的是,运回的设备损坏殆尽,根本不能使用。“那个时候心都碎了,不得不与运输公司打官司,结果是我赢了官司输了钱。”陈艳说,但决定了创业,就不能因此泄气。随后,陈艳依靠十几个工人、二十余台机器开始生产针织毛衣。由于陈艳采取的是订单式生产,资金回笼比较迅速,业务也越做越大。当年,陈艳的企业产值就达到280多万元。一波三折
随着陈艳针织厂在当地名气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返乡妇女开始在该厂里就业,酒厂的库房也满足不了企业生产需要。2008年,针织厂搬进了资阳雁江区的一家面厂仓库,2009年,针织厂又不得不面临再一次的搬迁。同时,陈艳看到市场前景一片光明,就把规模进一步扩大,收购两家小厂,新增400多台机器,并把企业向乡镇延伸。然而,就是这个决定,差点让陈艳的企业走向末路。
“开始创业时,我已经把我哥哥、姐姐的房子都拿去抵押了,2009年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的时候,我已经没有任何抵押物了。”陈艳说,她当时给资阳市主要领导写了封信,“我是哭着把它写完的,不仅关系到我创业,也关系到上百名员工啊。”让陈艳欣慰的是,在她写完信的第二天,资阳市的当地银行就给她送来了10万元的贷款。“感觉又一次站起来了!”陈艳说,当时,资阳市雁江区工会、妇联等领导都来了,雁江区工会还给了陈艳第一笔资助创业经费。
用“一波三折”来形容陈艳的创业之路,一点不为过。2011年,陈艳在雁江区购买了一块工业用地,准备再次扩大生产。然而,买地之后,修建厂房、购买设备又一次面临资金缺口。“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情况反映给资阳市委书记李佳。”陈艳说,没想到的是,资阳市的担保公司很快为针织厂提供了担保,“我们也顺利地得到100万元的贷款。”
前景光明
如今,陈艳的企业从10来个员工发展到200多名员工,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达到1200万元,产品开始出口欧美、南非等地。“我们根据大客户或者个人的设计需要进行生产,个性化需求的市场应该可以再挖掘。”陈艳说。
从2013年开始,陈艳准备把产业直接延伸到大城市,用个性化、订单式服务方式开服装城。“虽然这个行业属于低附加值,但通过延伸,前景一定很光明。”陈艳说。
“做自己熟悉的行业,不盲目选项目。”陈艳在总结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成败时说,“不轻易放弃的信念最重要,出现困难要多与当地政府沟通。”
事实上,以陈艳为代表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在中国西部地区越来越多,当地政府已经专门为他们搭建创业平台。以四川资阳市为例,资阳市就业局在2012年共培训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条件的农民工6000多人,资阳市妇联提供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5.6亿元,帮助7826名妇女实现创业。(周相吉)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