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数字赋能: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智”提“质”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4-11-19  发稿编辑:韩春梅

 11月18日,记者驾车行驶过蜿蜒、平整的村道,穿过一栋栋保留土坯房风貌的民居,在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的铁炉书院里,初见到罗凤伶时,她刚结束关于书屋规划发展的会议,正准备开始清理书屋内的茶具。

 

这是罗凤伶回到家乡,担任铁炉书院主管的第3个年头。在此之前,罗凤伶也曾外出务工、经营服装店。“外面再好,也不及家里好。”罗凤伶由衷感慨,“家人年纪越来越大了,而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回乡来不仅有份稳定的工作,还能照顾老人,我很满足。”

 

细看罗凤伶工作的地方——铁炉书院,由原王家私塾改造而成,以历史悠久的王家祠堂为核心修建,沿袭了川西民居三合院风貌。在穿斗式构架的土房子里,摆放着雅致整洁的书架,而屋外的院子里,几张休闲茶桌上放置着品种不一、长势喜人的盆栽,“一院一桌一景”在这儿得到体现……

 

“工作时,看着这般景色,身心都是愉悦的。”罗凤伶说,“书院也被叫作‘智慧书院’,不仅减轻了我们日常的管理工作,还深受村民和游客的喜欢。”

 

罗凤伶口中的“智慧书院”,指的是铁炉书院目前已实现管理智慧化、数据可视化,全村2700多位村民均已录入书院系统成为会员,通过人脸识别即可进行借阅。现在,书院已经成为全村的文化服务中心,书画创作、手绘脸谱、摄影摄像等活动也时常在这里开展。今年,铁炉书院还荣获了绵阳市“最美农家书屋”称号。

 

紧邻着铁炉书院,有着一座建成于清朝末期的四合院,以岩石为柱,夯土为墙,内有大小房屋21间,被称为“老友四合院”。

 

刚刚忙完农活归来的王成友,是这座四合院的主人,他介绍道:“因为现在家里就我一人居住,孩子们在城里工作,我的老伴儿也去照顾孩子了,所以房子就取了这个名字。”现年72岁的王成友,在2000年前,担任了17年的铁炉村党支部书记一职。忙碌了一辈子的他,现在仍然坚持每天都去自己种植的一小块田地里视察一番。

 

而独自在家的王成友,自然也是一家人的牵挂。“自从有了这个手表之后,家里人放心多了,我每天在哪他们第一时间就能查到,而且也不怕发生意外时没人在身边,孩子们安心,我也开心。”王成友高兴地向记者展示着自己手腕上的“智慧手表”。

 

“这个手表是我们针对于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专门订制的,不仅能查到定位,还有预警功能,如果感应到老人落水、摔倒,我们包括其家属都能第一时间收到消息,避免意外发生。”铁炉村党总支副书记曹富兴告诉记者。

 

近年来,铁炉村积极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将“数字化治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突破口。

 

可视化电子公示栏、AI餐厨、数字阅览室、5G智慧果园……如今,铁炉村里,古朴的村落却满是“科技范儿”,数字元素在田间院落随处可见。

 

数字乡村建设在形塑着铁炉村生活新面貌的同时,也助推了基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依靠着种植青梅、粮油,土地进行流转以及农旅项目的发展,当前,铁炉村村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也从2022年的50多万元,增长到了2023年的100余万元。

 

对于未来,曹富兴满怀信心:“我们将继续一手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手抓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产业发展等工作,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记者 周钰 唐韬)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