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二五”高层论坛
发展方式
辛文(省科技顾问团副主任):从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的大格局来看,全球市场经济可以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我们切不可麻痹大意。在这样的大格局下,一方面要坚持在顺势条件下积极推进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在逆势环境中坚定发展。总之,要有知难而上、迎难而上、创新而上的坚定思想和行动能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十二五”规划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绝不能等,更不能慢,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做出实实在在的绩效,让人民得到实惠。国家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容包括新能源、节能减排、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产业等七个方面。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四川的实际情况和环境条件,从中选择几个产业,在一些条件好的市州进行布局发展。在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整体产业发展的集中度,要千方百计做大、做优、做高、做强各类产业。达到上述要求,最为重要的条件是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和运用科技的力量。
社会发展
郭虹(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十二五”规划要力争摆脱“计划经济”的套路,克服“只重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指标,只设经济发展项目”的片面性,体现五大建设“同等重要、统筹规划、相辅相成、同步推进”的原则,真正成为今后五年指导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为此,必须重视和强调《规划》的“规划性质”和“社会发展理念”。在制定我省社会发展指标时应该注意:结合“灾后重建”的省情,以“民生”为重点,提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具体目标。要把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落实到项目上,以项目为各项建设的发展基础,以项目形成各项建设的发展态势。加强对经济建设规划中非经济建设内容的指导和要求,促进各项建设的同步推进。在《规划》的经济发展部分应强调“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不能再走先索取后补偿的老路。
爱是战胜灾害的力量源泉
经大忠(绵阳市副市长、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每个单个的个体都是渺小而脆弱的。但正是爱的存在,令灾区人民在抗震救灾中爆发出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显现了这一点:爱心能够战胜灾难,能够战胜困难。这一方面表现为爱心促使人作出超出寻常的价值选择。人们寻常的价值取向相对是利己和自私的,但“5·12”特大地震之后,灾区接受了来自全国各地无私的爱,如上海一个街坊奶奶,把自己的房子卖了400多万捐给都江堰灾区。另一方面是爱心促使人们选择不同于寻常的功利取向,正是这种超出日常功利取向的爱的行为,使一个社会更和谐、更强大。在大灾面前,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高度重视、实现高度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得到了高度升华,使得一个国家、地区、行业、群体的力量变得非常强大。
大爱的本质在于无私
昝宝毅(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爱是只有当人完全可以支配和控制自己的生物属性的条件下,才可能做出的一种行为。大爱的本质只在无私。马克思认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就是社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论述为我们探讨“爱”提供了科学方法,即要科学地揭示什么是爱,就必须科学地把握“人”的完整属性。人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体。但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即决定“人”之为“人”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只有当人类的自主意志可以完全控制其生物属性的时候,人类的“爱”才是真正无私的:即“大爱”。从最低的自保自爱到血亲之爱、国家之爱再到无私大爱,爱可以是自私的,只有“大爱”才是完全无私的。当特大地震爆发的时候,很多人在地震面前显现出了人性最本真的一面,地震中涌现出来的无数感人的爱心文化和大爱精神,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