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加快科学重建科学发展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9-06-07  发稿编辑:刘庆

    我市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紧密联系科学重建实际,突出科学发展实践特色,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强化理论武装,在解放思想中凝聚科学重建科学发展新共识。目前,绵阳灾后重建任务繁重、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正处于“不加快发展就会加快落后”的紧要关头。我们紧紧抓住学习实践活动契机,顺应全市人民不甘落后、自强争先的强烈愿望,以思想大解放凝聚人心、提振信心。


    一是科学审视市情,在活动主题上重实际。绵阳是我国惟一的科技城,最大的潜在优势是军工科技资源富集;最大的现实优势是城市基础条件和产业基础较好;最大的劣势是产业结构单一,竞争力不强,缺乏一批成长性企业支撑;最大的瓶颈是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亟待加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最大的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发展速度不快、质量不高,全省领先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市委深入调查研究,对绵阳市情进行再思考、再认识,找准发展定位,增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小进也退的紧迫感,等不起、慢不得的使命感和坐不住、推不掉的责任感,深刻认识到“一主三化三加强”是绵阳发展的科学路径,必须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工业为先、工业为大、工业为重,必须抓住灾后重建最大机遇,苦干两三年,跨越二十年。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的活动主题,努力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三个加快’见成效”目标。


    二是强化学习培训,在理论武装上求实效。采取领导讲、专家导、集中学、典型引、个人读等形式,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来川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规定的必读书目和篇目。采取开设“周五”课堂、演讲、知识竞赛、小测验等形式强化学习效果。将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观点和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以100问形式汇编简明读本5万册,参学党员人手一册。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抓学习,共建立联系点390个,召开中心组学习会950场,举办辅导报告1500余场。广大党员干部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努力把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是深入解放思想,在科学发展上聚共识。围绕省委“六看六突破”要求,着力在“加快发展、科学重建、工业强市、科技城建设”上解放思想。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广泛开展向崔学选学习活动;学周边、看周边、找差距,组织县市区和市级部门主要负责人赴成都、德阳考察学习。全市共组织学习考察1870人次,召开各个层面解放思想座谈会1100场次,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坚持科学重建、务实重建、和谐重建、艰苦重建,尊重客观规律、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优先建设民生项目、优先恢复公共服务设施。坚持以“规划-项目-投资”为主线,各级领导干部争当“项目书记”、“项目市长”、“项目县长”、“项目局长”,以规划引领项目,用项目带动投资,用投资推动发展。


    二、坚持边查边改,在查找解决突出问题中增添科学重建科学发展新动力。把群众路线贯穿始终,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汇聚民意、集中民智、改善民生、激发民力的过程。


    一是联系实际搞活动,深入调研汇民智。针对事关绵阳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市委确定了20个重点课题,由20名市级领导领题带队深入调研。市委主要领导带着问题深入极重灾区、企业、科研院所调研问计,组织召开民营企业、国有大企业、科技城建设、金融工作等10个座谈会,与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座谈,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各级各部门共确定了520个调研课题,初步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


    二是开门开放搞活动,查找问题听民意。广泛开展“我为绵阳发展献一策”活动,组织动员1098户企业、3203个基层党组织、30余万人建言献策,征求到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6大方面问题8146条,收集到推进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等21类意见建议15413条,原汁原味印发市级班子成员、县市区和市级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分析检查、整改落实提供了依据。


    三是带着感情搞活动,深入基层解民忧。深入开展“千家万户问民情,千方百计解民忧”活动,做到灾情最重的乡村必去、区位最偏远的乡村必去、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必去、矛盾问题最多的地方必去、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必去,事不避难,敢于碰硬,勇于担当。对21个地震重灾乡镇实行市县对口联系,对1500个经济薄弱村开展对口帮扶;选派1000名机关干部到重建任务重的乡镇、村帮助工作;选派30名领导干部和心理专家赴极重灾区开展精神家园建设;派出工作组下沉到矛盾最集中、困难最多的板房社区、背街小巷梳理解决群众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全市共化解突出矛盾205批次,解决民生问题1043件,为22338名“三孤”人员落实救济措施。


    三、坚持统筹兼顾,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加快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最大特色是实践,最大的成效是改善民生,最根本的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检验标准是群众满意。


    一是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坚持把规划具体到项目上,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把责任落实到人头上,加快推进科学重建。列入国家灾后重建规划的6999个项目、2608亿元投资,现已开工2581个、完成投资390.2亿元,今年将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48.9万户永久性农房重建已竣工39.3万户,7.9万户城镇住房重建已竣工1.5万户,820所学校重建已竣工119所,376个医疗卫生设施已竣工25个,266个交通重建项目已完工42个,759个产业重建项目已完工319个。根据目前进度,“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二是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坚持以工业强市为主导,联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狠抓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家队伍和行政效能建设、城乡环境优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培育其他支柱产业,构建“一业主导、多业并重”的产业发展格局。当前,我们正全力推进长虹PDP二期,九洲LED、RFID,新华6万辆整车、50万台发动机,绵阳烟厂30万箱卷烟,山东重汽西南生产基地,世界500强艾默生网络能源,攀长钢整体搬迁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把科技城作为一个特大项目来抓,以政府为主导,以产业规划为引领,以园区为平台,以创新为动力,以科研院所、企业和广大科技人才为主体,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统分结合、责权利统一、富有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努力在体制机制、军民结合、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和园区平台建设上实现突破,把科技城建设成为重要的军民结合示范地、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地。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