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发展的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工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化加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
一是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工业实现增加值12.9万亿元人民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8%,对国家税收的贡献率达到50%。钢、氧化铝、水泥、原煤、化肥、微型计算机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二是建立起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门类齐全的完整工业体系,工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能源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和电子制造业等快速发展。
三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的万元增加值能耗为2.19吨标准煤,比2007年下降8.4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4.42%和5.95%。
四是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持续提高。2007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0.1%,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14.8%,发电设备、轨道交通、船舶、航空航天等装备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五是成长起了以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为代表的一批世界级工业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各具特色的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数量庞大、广泛吸纳就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充满活力。
六是工业成为社会就业的重要方面。2007年,全国工业行业就业超过1.2亿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达7800多万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采掘业和制造业。
回顾30年的历程,中国工业的发展得益于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积极参与了国际产业的分工合作。多年来,中国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地区形成了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上升到14%,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居世界第二。世界也从中国工业的高速发展中受益,大量外资企业来中国投资建厂,2008年中国出口货物1.4万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达7900多亿美元,占55%。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工业还存在大而不强、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尽合理、缺乏核心技术、大量落后产能亟须淘汰、综合竞争力不高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中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的影响加重,工业增速大幅回落,从6月份的16%逐月下降到11月份的5.4%、12月份的5.7%。具体分析来看,一是对国际市场依存程度高的产业影响很大,出口萎缩,订单减少,影响企业开工和社会就业。二是由于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起高落,导致国内市场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原油、钢材、铜、铝以及石化产品价格都出现了大幅的跌落。三是一些行业产量下降、出现亏损。2008年11月份粗钢、汽车、乙烯等产量分别同比下降12.4%、15.9%、12.2%,工业用电下降7.5%;12月份又下降了10.5%、18.9%、19%,工业用电下降8.7%。四是一批中小企业和部分大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库存增加,资金短缺,限产停产乃至关闭波及的面扩大,裁员减薪情况增多。
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了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扩内需促增长的10项措施;提出了扩大消费、稳定出口、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等措施。特别是制定了10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工业早日走出低谷创造了条件,增强了信心。目前,有些措施已见到成效,一些行业出现了积极迹象。2009年1-2月,发电量合计同比下降3.7%,汽车产量同比下降1.7%,降幅明显减缓;2月份汽车产量销量均超过80万辆,达到去年7月以来的最高值;粗钢产量同比增长2.4%,钢材产量增长3.1%;乙烯的开工率回升到90%,化肥企业提高负荷保障生产供应;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剔除日历天数影响,大体保持了去年11-12月的增速。但工业形势依然严峻,仍处于最困难时期,决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轻言好转。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