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连日来受北方强冷空气的影响,我市气温骤降,但在北川、平武等高寒山区,由于各级各部门及早动手,御寒棉衣被全部发放到位,过冬物资储备充足,所有受灾群众全部撤离帐篷住进了永久性住房或过渡安置房,开始安全温暖过冬。
我市严格落实对受灾群众的各项救助政策,采取多种措施,确保“不冻死、不饿死一名受灾群众,不让一名受灾群众在帐篷中过冬”。基于此,围绕实现安居和安全过冬,强力推进以永久性农房建设为重点的安居工作。探索形成了委托代建、互助自建、帮扶援建、包工建房、联户共建、分期建房“六种模式”,举全市之力全速推进了永久性农房重建工作。截至12日,全市农户永久性住房已开工建设412263户,占今年需重建房农户总数的96%;已建成202388户,已有60多万受灾群众搬进新家,安全温暖过冬有了保障。“5·12”特大地震给我市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统计,全市受灾人口总数达521.66万人,因房屋倒塌或受损需转移安置对象达113.4万户280多万人。在推进永久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市委、市政府把北川擂鼓镇、曲山镇;平武县南坝镇、平通镇;安县高川乡、茶坪乡;江油市雁门镇、枫顺镇等15个极重灾区和高寒山区镇乡的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作为重点和难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快速推进。在摸清可以使用、加固使用和老百姓有能力自建房屋的数量基础上,科学确定需要建设的永久性住房数量。同时,研究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和办法,迅速启动经济适用房的建设,鼓励有经济能力、又能承担过渡性安置任务的群众尽快建房,努力调动受灾农户的建房积极性。
全市各地进一步加大了补助资金兑现对象的核实、审定,加快了补助资金的兑付力度。至11月30日,全市2008年需重建永久性住房的426929户农户中,已兑现农户永久性住房补助资金260192户,占应兑现户数的60.09%;兑现金额278606.85万元。同时,全市共落实贷款担保金2.25亿元,可为农户建设永久性住房解决贷款额度达22.5亿元。目前,全市申请贷款建房农户共44203户,金融部门已向37321户建设永久性住房的农户发放贷款9.8亿元。今年春节前除北川县城外,90%的受灾群众都能住进永久性住房安全过冬。
我市还通过加快农户自建过渡房建设,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过冬。同时,还通过政策激励、政府组织加固、发扬互帮互助精神等办法,鼓励当地有房群众以互助方式,接纳安置更多无房受灾群众,加大受灾群众投亲靠友组织力度,解决少数受灾群众安全过冬问题,确保了无一户受灾群众在帐篷中过冬。
在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工作中,我市还启动了城镇住房重建和维修加固工作试点。出台了城镇住房重建政策和相关配套文件,全面启动了城镇毁损住房、加固维修住房家庭情况调查摸底,分类按户建立的损毁住房台账、维修加固房屋安全鉴定台账近期将全面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基础工作正扎实推进。
围绕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我市全面加强生产生活保障和困难群众生活救助,严格落实对受灾群众的各项救助政策。按照受灾困难群众“每人不少于一床棉被、一人一套棉衣裤”和高寒山区“一户一个火炉、一人一床电热毯或一个热水袋”的标准,明确了每一户受灾群众过冬的地点和具体方式。还特别注重“三孤”人员、“五保户”、“困难户”安全过冬安置工作,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
截至目前,全市已为受灾群众发放棉被863291床、棉衣裤808215套、电热毯25040床、取暖器135688台。根据应对极端严寒天气的需要,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全市现已设立31个应急物资储备点(其中,市级1个,县级9个,极重灾和高寒山区乡镇21个),市本级已储备棉被21354床、棉衣裤10287套、电热毯1000床,全市已累计储备粮食5080吨、食用油508吨;同时动员群众按照两个月的消耗量分散储备粮食、烤火盆等过冬物资,为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创造了良好条件。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