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见证的绵阳保险业
改革开放三十年 保险迎来新春天
初进保险行业
我是文化大革命前考入大学、文化革命中毕业的大学生,以后到了宣传部工作,因工作所迫,才系统地读了一些书。1971年,在解放军中劳动锻炼两年后,我因出身好,在大学里又是学生会干部等原因,有幸被分配到当时的绵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宣传组工作(后改为地委宣传部)。
1985年,在改革开放和绵阳建市的初期,绵阳实行机构改革,要抽调一部分机关干部到基层任职。我当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绵阳市分公司的副经理。那时,我连“保险”的概念都不知道,只晓得用电有个“保险丝”,财务部门有“保险柜”,平时说话“这个保险没问题”,“那个事情保险能搞成”,还以为保险公司就是卖“保险柜”的公司呢。现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保险在国民经济中,在人们生活中已成了不可或缺的保障,在金融系统中与银行、证券一样,成了重要组成部分,外国保险财团的总裁、副总裁来我国访问,国务院的一些部长,甚至副总理、总理都要亲自接见,非常重视。
从了解保险到热爱保险
我到保险公司工作几个月后,1986年初,组织上送我到湖南长沙“中国保险干部管理学院”去深造了4个月,系统地学习了当时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经济理论、金融保险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对保险的基本理论、保险发展的历史过程、保险的国内外形势、保险的实务操作等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学习,使我懂得了什么是保险。保险是千百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为了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人的生、老、病、死等各种风险而创造的一种互助共济的经济补偿制度。保险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大发明,也是一种文化。它通过保险公司,把相同风险的人组织起来,签订保险合同,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建立起强大的保险基金,谁遭受了保险合同约定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保险公司就给予经济补偿,使其其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渡过难关,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从法律的角度看,它是一种合同行为。你缴多少钱,保什么险,保险公司就按约定赔什么款,你要是不参加,保险公司就不会管。在以后二十多年的保险工作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我从来没有动过要离开保险行业的念头。把我的全部心血和精力都用在了发展绵阳保险事业上,和同事们风里来、雨里去,为绵阳的企业和人民送去了一份份保险的温暖和爱心,取得了一个个突破和进步。以后我作了中国人寿绵阳市分公司的党委书记、总经理,带领中国人寿绵阳公司的同仁,开创了绵阳寿险事业的新天地,受到了总、省公司和当地党政的表扬。2001年我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财贸政治部、国资委和省总工会评为“好厂长、好经理”,2002年被授予全国金融系统“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退下来后,被选为绵阳市保险行业协会专职会长。仍然在保险战线上发挥余热,为做强做大绵阳保险业,促进绵阳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而服务。
三、绵阳保险三部曲
建国后,绵阳保险业经历了开业、停办,恢复和蓬勃发展三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初创阶段(1951年到1958年);二是改革开放后的恢复阶段(1981年到1995年);三是保险主体增多,保险市场形成,保险业蓬勃发展阶段(1996年到现在),也可说是绵阳保险三部曲。
(一)建国伊始,保险业落户绵阳
(二)改革开放,保险业重获新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中央决定恢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内业务,绵阳保险业也重获新生。
1991年至1995年,绵阳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特别是以长虹为首的工业企业大发展,拉动了整个绵阳经济的增长,保险业也受益匪浅,仅长虹厂一个企业每年缴纳的各种保险费就达2000万元左右。1991年—1995年的5年间,全年累计保费收入71000万元,累计赔款3540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7500万元,支持地方建设,累计投放资金2亿多元。特别是在92年和95年的两次特大洪灾中,赔款达1.3亿多元。
从1981年到1995年底,虽然绵阳的保险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绵阳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市场主体只有一个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没有竞争,独家经营,从业人员最多时也只有300多人。因此,市场开发、险种创新、服务领域,发展速度等都相对滞后。
(三)市场经济,保险迎来新春天
1996年到2008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推行市场经济,加入WTO,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十六大、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已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兴盛时期。我市的保险业在四川保监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改革开放,开拓创新,加快发展,与时俱进,取得显著成绩,为我市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产、生活的保障做出了有力贡献。一是保险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增加,1996年中国人保一分为二,成立中国人寿绵阳市分公司,以后平安财险、平安寿险,太平洋产、寿险,泰康、新华人寿等公司陆续进入绵阳开业。由2002年前的6家保险公司,到2008年10月底,在绵开业的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公司已达到34家,其中14家财产保险公司,12家人寿保险公司,还有8家保险代理公司;二是保费收入大幅增长,1996年底全市保费收入不足3亿元,2002年底也仅7亿元左右,2007年底达到19.8亿元,2008年底可望达到28亿元。特别近三年,平均每年达到30—50%以上的递增,超过全国、全省平均增长水平;从1998年到2008年,10年全市累计保费收入达到110亿元。三是保障水平不断提高,1996年不足200亿元,2002年也仅700亿元左右,2007年达到1500亿元以上,2008年可望突破2000亿元;四是社会贡献逐步增大,每年为政府缴纳各种税金及附加3000—4000万元,2008年可达到5000万元以上,创造就业机会8000—10000个;五是每年处理各种赔偿给付案件10万件以上,补偿金额5亿元左右,今年因“
改革开放30年,我绝大多数时间在干保险,见证了绵阳保险业由恢复、发展到逐步繁荣的几个阶段。目前绵阳的保险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保险的竞争格局已经拉开,保险的发展势头良好,市场秩序正逐步规范。尽管它还存在诸如保险领域拓展不够宽、市场开发不够好,保障水平不够高,服务质量欠佳、诚信建设有待加强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相信,有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2006)23号文件《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指引,有保监委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全市近万名保险员工的积极努力,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明天,绵阳的保险业将又好又快的发展,成为西部的一个亮点。将为绵阳的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作出新的贡献。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