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绵阳抗震救灾中志愿服务的回顾与思考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8-11-07  发稿编辑:

 

(平武籍大学生在平通镇救助现场的合影    刘德义摄)

抗震救灾是对志愿服务的一次全方位检验。回顾绵阳抗震救灾中的志愿服务,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同时,志愿服务在组织管理、服务水平以及志愿者权益保障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今,轰轰烈烈的激情行动已经过去,如何及时总结抗震救灾中志愿服务的经验教训,继续发挥志愿服务在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的持续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志愿者是抗震救灾的一支重要力量

 

5·12”大地震引发了志愿服务的热潮,共有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国外的5万余名志愿者参加了绵阳的抗震救灾,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超过20万人次。志愿者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绵阳抗震救灾的一支重要力量。

 

1. 志愿者弥补了救援力量的不足,解了灾后救援的燃眉之急

        由于地震灾情严重、救灾难度大,震后急需大量的救援力量。在灾区群众特别是农民工为了躲避余震和次生灾害的发生而纷纷离开灾区,部队、武警、消防、医疗等专业救援队伍也因需要集结等原因而无法及时赶到救灾现场的情况下,长虹公司、中物院、在绵各高校以及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迅速派出志愿者队伍,在第一时间紧急赶赴北川等重灾区参与抢险救援,解了灾后救援的燃眉之急。志愿者凭借其灵活性和快速性,成为绵阳抗震救灾中一支最方便、最快捷的应急分队。

同时,由于受灾面广,救援任务繁重,专业救援队伍显然无法兼顾所有的受灾地区和需要救援的领域。志愿者则由于人数众多,分布广泛,在专业救援力量比较薄弱或难以顾及的安置点服务、灾民心理抚慰等方面,及时发现并填补了救援盲区,弥补了救援力量的不足。

 

2. 志愿者开展了各种救援活动,发挥了抗震救灾生力军的作用

 

各路志愿者震后迅速汇集绵阳,他们各显神通,开展了生命搜救、灾民安置、医疗防疫、心理干预、运输搬运、抢种抢收等各种救援服务。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批次志愿者队伍深入北川、安县、平武等极重灾区开展抢险救治、消毒防疫、尸体掩埋等工作;有医疗卫生志愿者23000人次开展了义务医疗、心理咨询服务;有52000人次参与救灾物品的搬运工作。更多的志愿者则不顾疲劳,昼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的各条战线上。 

志愿者不仅协助专业力量工作,是专业救援队伍的重要辅助力量,而且在一些特殊领域,常常独自开展救援活动。团中央以及广西、安徽、重庆等地省市的心理干预专业志愿者团队相继深入绵阳各安置点,面对面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在帮助受灾群众特别是青少年重树信心,渡过难关,勇敢面对未来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志愿者表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了全社会的救灾热情

 

绵阳的志愿者分布十分广泛,凡是有需要的地方,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志愿者分布的这种广泛性,使其社会影响也十分广泛。绵阳团市委在震后发起志愿者“红丝带行动”,很快吸引了全市高校学生、企业职工以及各行各业群众的纷纷加入。“红丝带”成了全市志愿者的统一标识,影响和带动了更多的人投入到抗震救灾中。 

更为重要的是,志愿者在绵阳抗震救灾中表现出崇高的精神,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像第一个倒在志愿者岗位上的农民志愿者胡开华、昼夜兼程从唐山赶赴绵阳的“宋志永爱心救援小分队”、举全校之力投入抗震救灾的安县安州驾校这样的志愿者或志愿者团队在绵阳比比皆是。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灾区群众及每一个人,激发了全社会的救灾热情。“我们都是志愿者”,成为绵阳抗震救灾中最流行的话语。

 

二、抗震救灾中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志愿服务无疑是绵阳抗震救灾中的一大亮点。但也应客观地看到,志愿服务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不仅制约了志愿者作用的充分发挥,而且对抗震救灾工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1.志愿服务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统一组织和管理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甚至境外的大量志愿者纷纷涌入绵阳,急需统一管理和协调。虽然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明确由团市委负责志愿者的招募和管理,但红十字会、妇联、机关、企业、学校等都招募、组织志愿者前往灾区,还有一部分是自发前往或现场临时招募的,事实上全市缺乏统一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和协调机构。由于各自为政,使得志愿者管理难度很大。有的救援现场和安置点同一时间聚集成百上千名志愿者,吵吵嚷嚷,无所适从;一些志愿者缺乏基本的救援工具和防护器具,无法很好开展服务;有些志愿者食宿条件无法得到保障,给灾区增添了食宿、交通方面的负担。志愿服务管理上的混乱,造成了志愿者资源的浪费,制约了志愿服务作用的发挥。

 

2.志愿者素质良莠不齐,动机不一,损害了志愿者的形象

 

在绵阳的绝大部分志愿者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但也有少数志愿者素质不高,参与志愿服务动机不纯。有的是抱着看热闹、感受氛围、游山玩水的心态来的;有的是为了骗取荣誉、捞取好处;甚至有人打着志愿者的旗号,实施盗窃、破坏等违法犯罪活动。一些单位组织的志愿者活动缺乏服务意识,形式主义严重,满足于热热闹闹的表面形式,甚至将志愿者活动当作形象工程;还有个别企业借机为企业作广告,搞促销,功利性非常明显。志愿者的地域色彩也十分浓厚,不同省、市志愿者之间因为志愿服务工作重复而互相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打架斗殴现象,严重损害了志愿者形象,影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

 

3.志愿者缺少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志愿服务水平不高

 

志愿者结构较为单一,多为青年和在校大中学生,而且大多数没有专业技能和志愿服务的经验,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不能满足抗震救灾复杂工作的需要,只能从事劳动强度大的物资搬运等简单工作,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含金量”。部分志愿者虽然有专业技能,但缺乏职业精神和专业的态度。有的志愿者未信守承诺,没有很好地履行相关职责;有的结束志愿服务时,没有向继任者做好交接工作;有的志愿者为灾民包办一切,不仅没有帮助灾民重树信心,反而使部分灾民产生依赖思想;还有的志愿者在进行心理干预时方法不当,不仅没有缓解灾民心理紧张问题,反而引起受灾群众的反感。另外,志愿者组织来往频繁,流动性大,志愿服务工作内容不稳定,缺乏可持续性。在安县某安置点,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就有20多批次的志愿者前往服务,服务时间最长的不到15天,最短的仅仅半天。一些心理救助团队只呆一两天,来不及和受灾群众建立信任的关系就走了,群众对此存在不少意见。

 

4. 志愿服务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志愿者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护

 

在抗震救灾中,绵阳有些部门对志愿者服务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支持,对志愿者没有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个别部门对志愿者不愿意接纳;个别部门对志愿者提供的劳动保护措施不充分;个别部门工作人员对志愿者发号施令、指手画脚;个别部门让志愿者承担过重的体力劳动;个别部门不愿承担基本的志愿者食宿后勤保障工作;极个别部门把志愿者改派到本单位、本部门,从事与抗震救灾无关的工作。由于缺少有关志愿者服务的完善的法律法规,志愿者遭到粗暴对待甚至被殴打,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的现象也有所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挫伤了志愿者服务的热情,阻碍了志愿者服务作用的发挥,也给抗震救灾工作大局造成了一些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

 

三、进一步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的思考

 

抗震救灾中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并着力加以解决。当前特别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规范对志愿服务的管理,继续发挥志愿者服务在灾后重建中的积极作用,同时着眼长远发展,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逐步走向规范与成熟。

            1.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倡导志愿者精神,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

近年来,我国的志愿者服务事业发展很快,已经有各类志愿者8千多万人,其中经过规范注册的达2511万多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志愿者占总人口比例较小,志愿者服务还存在很大差距。绵阳有注册志愿者9万多人,占全市532万总人口的比例很低,即便在志愿者服务活动相对活跃的主城区,志愿者也只占总人口的8%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的志愿者占总人口比例达40%以上。因此,绵阳的志愿服务事业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理念认知程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为此,首先必须在全社会加强志愿者工作的宣传,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大力倡导志愿者精神,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把志愿精神的种子播撒到人们心中,使志愿服务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和认同,以吸引和感召更多的人成为志愿者。

2.成立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志愿服务的规范管理

目前,绵阳越来越多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及民间组织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事业总体上呈现出生动活跃的势头。但由此也造成志愿服务各自为政,管理缺乏统一规范的现象,不利于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鉴于此,有必要成立由市领导牵头,有文明办、共青团、妇联、民政局、社区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全市性的志愿服务领导机构,加强对全市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组织、协调。不久前成立的“绵阳市志愿者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将有利于全市志愿服务活动的统一组织和协调。 

同时,根据绵阳志愿服务的现状和抗震救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应建立相对统一的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包括统一的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统一的志愿者服务认证制度、统一的志愿服务考评制度等,以更加有效地整合志愿者资源,加强对志愿服务的规范化管理。 

另外,要探索建立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机制,克服热衷于一些短时期轰轰烈烈的活动,而不愿开展默默无闻需要长期服务项目的现象。要把抗震救灾中爆发的热情,变成灾后重建的长期行动,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化、长期化和常态化。

3.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建立志愿者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志愿服务水平

抗震救灾中暴露出很多志愿者热情高于理性,缺乏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然而,志愿服务仅有热情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有专家认为,一旦遭遇突发灾害性事件,缺乏组织、未经专业培训的志愿者往往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因此,根据各地的成功经验,绵阳市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途径,比如继续建设志愿者服务站、探索建设志愿者训练营等,通过专家授课、举办培训班、应急演练等多种方式,对志愿者进行服务理念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志愿者在抢险救援、卫生防疫、群众安置、设施抢修和心理安抚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并逐步培育人员相对稳定、专业化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结构不断完善的志愿服务骨干队伍,确保志愿者服务的持续开展。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培养和组建建筑规划、设施修复、卫生防疫、消防救援等志愿服务专业队伍,以满足灾后重建的需要。

4.推进志愿服务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志愿服务的法律保障

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虽然近几年我国广东、山东、北京、南京、青岛等22个省份和城市先后制定了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但还缺乏一套全国性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既不利于对志愿者工作的规范和指导,同时也不利于志愿者正当权益的保护。因此,推进志愿服务立法,已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目前,民政部正在配合立法部门草拟《慈善事业促进法》,拟将志愿服务单列一章,并正在积极开展《志愿者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争取尽早成熟上报。同时,还有多个省市积极准备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或已将志愿服务立法纳入了立法计划。绵阳市虽然没有立法权,但可以考虑由志愿服务活动领导小组或有关部门制定关于志愿服务的条例、章程和规定,在全国性或全省性的志愿服务的法律出台后,随即出台相应的实施办法或细则,以推动全市志愿服务活动尽快走上法制化发展的轨道。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