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改革开放三十年,绵阳科技城信息化建设步入快车道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8-09-21  发稿编辑: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成为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思想。全党把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主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发经济信息资源,加快经济信息传播,加强经济信息管理,采用现代化手段和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搞好国民经济的预测和规划的信息支持。

19849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报》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同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要充分重视经济信息与预测,搞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为宏观经济决策和指导经济活动的运行服务。1986年国务院提出,经全国人大批准的“七五”计划中再次强调上述内容。国务院1986函(198625号文件正式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和成立国家经济信息中心。强调“七五”期间要把从中央到省、地、县的经济信息系统建设好。19871月国家信息中心正式成立。1988122,邓小平同志为国家信息中心题名。到1990年年底初步完成了“七五”计划规定的经济信息系统一期工程的建设任务。2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西藏、海南正在建设中),14个计划单列市,150个地市和700个县成立了信息中心。

1992年到1996年信息服务企业不论是单位和数量、从业人员还是产值每年都以25%的速度递增。“八五”期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强调:努力加快信息服务业,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以改革开放来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培育信息市场。

1997年,国家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鲜明地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赋予了我国信息化全新的历史使命。  

中国科技城绵阳信息化建设硕果累累

中国科技城绵阳市的信息化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坚持以电子政务带动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环境、政府信息化水平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逐步走出了一条低投入、高效益的信息化服务建设新路子。

绵阳电子信息产业增速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绵阳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仍保持了较快增速。仅08年上半年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7.4亿元,同比增长28.3%,实现工业增加值22.2亿元。其中,长虹公司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7亿元。九洲集团在连续5年高速增长后,销售收入增长达到21.4%714日,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公布2008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长虹连续四年进入榜单,与中国移动、央视、海尔、联想等巨头组成了拥有15名队员的中国“品牌国家队”。而四川九洲电器集团也荣列2008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与元器件制造业第11名。

绵阳信息网络服务稳步推进   

——电子政务运行有序 绵阳政务网(www.my.gov.cn)作为绵阳市委、市政府的门户网站,拥有2000余个栏目,平均全天信息发布量达500余条,访问量平均每天三万多人次。已形成了覆盖市县乡三级党政机关互联网站的党委、政府门户网站集群,有力地促进了政府服务职能转变和服务效能的提高。为建设市门户网站和全市各部门网站提供统一的开发平台,已建设了绵阳市政务门户主网站和绵阳市110余个部门的网站群,极大地降低了各部门在网站建设上的技术门槛和资金投入,为财政节约资金500余万元,推动了绵阳政务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了各地、各部门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惠民信息服务网广受亲睐    绵阳市推进“信息化惠民行动”以来,全市3400个行政村“农村信息服务站”和“惠民信息服务网” 建设工作全部完成,通过绵阳政务网、移动“农信通” 把宽带网和信息服务终端延伸到村组和社区,扩大公共信息覆盖面,平台累计发送涉农信息50余万条,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目前,上网使用的农信机共计3260部,上网率达到了96%以上。每日通过信息服务站发送的各类涉农短信达到2.5万条,受到了农民朋友的广泛欢迎,农村信息机的远程广播、电子黑板、无线广播等实用功能也受得到青睐。把宽带网和信息服务终端延伸到村组和社区,扩大公共信息覆盖面,让全市所有的3400多个村的广大农民群众都可以在这个公共平台上了解劳务输出等实用信息,这是绵阳实施“十大惠民行动”的一个具体行动,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一大好事。

——电子商务风生水起    据笔者从阿里巴巴中国网站获取的数据统计,阿里巴巴中国共有企业460万家会员单位,四川省有57720家,占全国会员总数的1.3%,而绵阳有2238家,成都30049家,德阳973家、自贡879家。从2005年开始,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都掌握了网站建设技术,纷纷开始在绵阳拓展业务。绵阳现有大小提供网站建设服务企业五十余家,个人提供网站建设达数百人。

——邮政、通讯稳定发展到2007年为止全市有邮政局(所)424所,实现邮政业务总量1.99亿元。移动、联通、网通、铁通等通讯公司在绵阳运行良好,绵阳电信、移动通讯、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市城乡。年末全市固定电话机用户达124.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05.2万户,增长28.1%;国际互联网用户26.2万户,增长23.9%。市级单位计算机上网率为100%,区(市)县、乡(镇)级单位的计算机上网率为70%以上。初步形成“ 三电"(电话、电视、电子计算机)、“三线”(电话线、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通讯线),天、地、空立体综合应用格局。当今世界空中、地下布满了探测、侦察和传输有关信息的千里眼、望远镜、播音器、顺风耳。人类正在被世界信息网络所包围。初步预测,到2010年我国信息服务业将达到4000亿元,信息市场交易额达到9000亿元左右。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收入可达460亿元。

——其他信息化发展方面  绵阳日报现在日发行量10万份,不仅是一份覆盖绵阳各县和主要乡镇的报纸,被读者誉为绵阳的《广州日报》,还辐射到绵阳周边的成都、德阳、广元、遂宁、南充、巴中等地市。而绵阳晚报,目前是绵阳市面上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都市晚报,覆盖十县、市、区,发行量居四川省地市报前茅。相对于传统媒体,绵阳的户外媒体也为绵阳的信息化建设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领域。

回眸绵阳三十年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绵阳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绵阳改革开放前基本上是一个农业为主体的城市,“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绵阳布点建设了一批电子军工企业,奠定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1985年建市以后,随着一大批部属电子军工企业相继下放地方,绵阳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紧紧依托电子军工企业雄厚的技术优势,大力实施“军转民”科技兴市的发展战略,积极组织和引导电子军工企业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转移,全力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以长虹、九洲为代表的企业跨越式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市从事软件研发的企业达60多家,在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应用软件开发方面具有相当的实力,发展潜力较大。长期以来,绵阳电子信息产业以其历史长、基础好、实力强的优势,在绵阳市和四川省工业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影响和制约工业经济运行的水平和质量。

——绵阳通讯网络发展迅速。在1997年绵阳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2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增长21.2%,农村电话业务总量增长53.8%。年末全市电话机用户有1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2.7万户。由于绵阳的邮政电信投入加大,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电信业务突飞猛进。在1998年绵阳先后开通了139138137数字移动电话、169绵阳多媒体公众信息网、DDN及帧中继业务,“中国联通”也在年内进驻绵阳,开通了130数字移动电话。绵阳的通讯更加便捷,通讯手段和通讯技术迈上了新台阶。继绵阳ADSL业务开通后,IP、宽带网等服务项目全面展开,网络通讯快速发展,全市网络用户增加较快。2006年绵阳的互联网用户达到21.13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4.8%。截止2007年全市通讯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6.4亿元,(下转一、四版中缝)(上接一版)增长11.4%。年末全市固定电话机用户达124.4万户,增长7.2%,其中住宅电话68.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05.2万户,增长28.1%;国际互联网用户26.2万户,增长23.9%

绵阳市为了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总趋势,总结多年来的经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发挥后发优势,服务绵阳百万人口大城市构建,促使信息化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三十年经验为绵阳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

经过多年的发展,绵阳市的信息化发展已具备了一定基础,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继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政务网络平台、建立数字城市基础平台,建立信息安全支撑体系,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实施信息网络村村通工程,紧密跟踪宽带网络技术、高速互联网技术、Internet2(IPV6)技术、VoIP技术、3G技术、网格技术、网络搜索技术、高性能计算机、交互式VOD视频点播等新技术的应用,实时实施基础网络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使绵阳信息化基础设施保持较为领先的水平。

2.促使信息产业加速发展。紧紧抓住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升级和产业转移机遇,促进我市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合资、合作、交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力度,在信息家电、电子基础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等方面取得国内优势地位。建立以九洲国际软件园为重点,中物院、西科大、空气动力中心、五八所、长虹公司、新纪元公司、银海公司,以及凯路、安盟等科研院所、公司为支撑的绵阳软件基地。

3.进一步拓展网络服务应用。充实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推广运行党政综合办公系统,实现网上行政审批与服务,以绵阳政务网为依托,充分利用宽带网、有线电视网、程控电话网,实施党员远程教育信息网络工程建设。加大力度推进绵阳信息化惠民行动,使绵阳更多市民了解到实用信息,切实享受到“信息惠民”。创造更加完善的电子商务运作环境,让网络信息资源更好的服务于绵阳的经济发展。

4.大力推进行业信息化服务应用。教育、交通、劳动保障、水务、林业等各行业都需要大力推行信息化应用。教育方面要构建本地教育资源库和基础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网络职业技术和劳动就业培训。交通方面建设交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智能运输和物流信息系统。启动公路勘测规划、路况监测、交通流量调查、出租车实时监控等应用系统建设。劳动保障方面依据国家金保工程网络建设要求,搭建全市统一的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实现对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建成全市劳动就业信息系统和失业预警系统,为劳动就业提供现代信息服务。

5.加快实施综合信息化服务工程。市民呼叫中心:结合现有的11011911212345123151236512348等多种市民呼叫援助渠道,利用各种通信方式,建立集现有各种呼叫和未来各种新呼叫于一体的“一号通”呼叫中心,形成便捷、畅通、响应及时的,与政府信息咨询有机结合的市民呼叫中心。市民“一卡通”:在现有社保医疗卡、公交卡、电费卡、燃气卡等各种市民IC卡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组织与协调,建立方便的“一卡通”市民IC卡系统,开发更多的IC卡应用功能,实现一卡多用。市民信息告知服务系统:在建立市民实名邮箱和统一市民网络身份识别码的基础上,协调相关政府服务、市民生活服务、文化教育服务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市民信息告知服务系统,提升市民生活信息化水平。

6.加强信息化宣传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重点搞好信息化基础知识和网络与数据库认证培训,提高信息化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发掘多渠道培训的潜力,为信息化建设培育各种层面的人才队伍。广泛开展信息化知识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报刊、政务网等媒体,设立专栏、专题节目,介绍国内外信息化发展趋势,宣传信息化知识,报道全市信息化工作动态,营造加快信息化发展的舆论氛围,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

7.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抓好信息安全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加强网上资源的安全保护,积极应用信息与网络的加密、识别、过滤、控制和抗干扰等安全技术和产品,加强对信息网络工程及网络安全的检查,增强信息网络的安全性。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绵阳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不断加强,管理机制逐步完善,网络资源整合成效明显。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逐步推进,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硕果累累。回顾过去,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绵州大地;把握现在,改革开放的果实惠泽绵阳人民;展望未来,改革开放将是我们坚持的主旋律。我们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绵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