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中国科技城•绵州讲坛”主题报告 深刻认识灾害影响 切实推进灾后重建——在灾后重建信息交流专家论坛上的讲话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8-09-21  发稿编辑: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在举国上下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9周年之际,中国信息界杂志社和绵阳市市场信息协会,在这里举办中国科技城.绵州讲坛灾后重建对口支援信息交流专家论坛。这个论坛是绵阳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国内信息界为在绵阳开展灾后重建各方搭建的一个重要平台,是为解决各方面在灾后重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推进我市灾后重建工作,意义重大。在此,我谨代表绵阳市社科联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这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诚挚的问候!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我们社科学术团体和社科工作者担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能,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素质,帮助人们提高认识世界、改造社会和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人文社科素养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社科工作者的重大课题。所以,从2007年开始,市社科联在全市社科学术团体和社科研究机构的支持和参与下,实施了“35515”社科普及系列活动,开办“中国科技城·绵州讲坛”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活动,这也是我们根据省社科联的要求,结合绵阳实际和特点,面向市民开展社科普及宣传活动的一种新形式。开展这项活动,从短期来看,可以集合优势力量,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地推出丰富多彩的社科普及活动,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和参与,营造社科知识普及的良好氛围。从长远看,有利于社科普及品牌形象的打造,有利于推动我市社科普及工作的深入开展。今天,中国信息界杂志社和绵阳市市场信息协会在这里举办的“中国科技城·绵州讲坛灾后重建对口支援信息交流专家论坛”,既是研讨策论、信息交流,也是宣传普及社科知识,是我市社科界的一件盛事。

2008512,龙门山脉地震断裂带发生的里氏8.0级强烈地震,给绵阳市造成了极其惨烈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绵阳市20249平方公里行政辖区内的九个县(市区)全部受灾,成为“5·12特大地震灾害的重灾区,特别是绵阳所辖的地处龙门山脉地震断裂带的北川、平武、安县三地成为“5·12特大地震灾害的极重灾区。当前,全市抗震救灾工作已进入以恢复生产发展为主要任务的灾后重建阶段。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估地震灾害对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是科学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6月上中旬,市社科联组织部分专家学者深入北川、平武、安县、江油及其他区市县,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度调研,形成一个调研报告。市委谭力书记看了这个调研报告后,作出了重要批示:“从文中分析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请政府和政研室就有关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意见”。我想借此机会,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们的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绵阳“5·12”地震灾害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

1、对绵阳发展战略的影响。“5·12大地震发生后,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绵阳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态势,使原来按照正常发展基础和态势所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与现实基础条件相脱离。所以,不得不重新审视市情,科学合理的谋划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布局及方向,对绵阳发展战略进行重新调整。

2、对产业的影响。(1)在农业上:一是水土流失加剧,农业生态破坏严重。二是农业生产设施损毁严重。三是农业检测检验体系遭受重创,将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2)在工业上:一是地震造成临时工、农民工等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对稳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二是绵阳处于地震灾害地带,将对工业企业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寻求对口项目支援带来一定影响;三是工业企业部分在建项目受损严重,一些新的经济增长因素的形成被迫延迟,对当年增长的拉动效应会明显减弱。(3)在旅游业上:一是旅游企业产能严重下滑,元气大伤。营业收入千万以上的景区(景点)全毁的占总数的17%,部分损毁的占总数的83%;星级酒店全毁的占总数的25%,部分损毁的占总数的75%。二是旅游核心辐射力下降严重。绵阳旅游产业的核心景区,精品景区在地震中均不同程度受损,其中有些景区严重损毁,在近期内已经没有生产能力,这给依靠核心景区辐射带动宾馆、旅行社、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造成极大影响。三是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地震造成全市旅游道路损毁690.8公里,虽然目前有些地方已经抢通,但由于地震后造成的危崖、滑坡等地质灾害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存在,这将极大地制约绵阳旅游灾后恢复的速度。四是旅游人才队伍大量流失,从业人员培训积聚任务艰巨。地震造成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不同程度的受到损害,加上旅游产业的硬件设施遭受破环,地震后很多旅游从业人员已经失业或者面临失业的危险。五是来绵游客信心受损严重。作为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我市确立的六大旅游精品景区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害,景区的安全性已经受到极大的怀疑,游客来绵旅游信心受到严重影响。(4)在房产业上:地震后,消费者的购房偏好和心态发生了巨大改变,进而深刻地影响绵阳房地产业的发展格局,对行业内的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地震造成购房者普遍的心理恐慌,很多房产消费者购房信心受挫,市场观望情绪浓厚,预计房产市场态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陷入低迷。    

3、对绵阳社会事业的影响。(1)在教育上:一是校舍和教育设施等硬件损失直接造成受灾学校84万学生和5万余教师无法正常行课;二是地震造成极大的学校安全隐患,给学校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损失和不便。(2)在医疗卫生上:一是全市卫生系统硬件设施设备损毁严重;二是医疗卫生的救治能力严重下滑;三是灾后卫生防疫面临重大考验。(3)在社会保障上。一是我市受灾重保障面大,增加了社会保障的量度;二是保障层次纷繁复杂,保障定性困难重重,增加了社会保障难度,对现行保障制度和政策提出了挑战,各项保障措施的适用问题受到质疑。

4、对人们的心理和精神影响。一是影响消费心理。使消费者的生产消费需求和生活消费需求比重在观念上发生了转变,使消费者的消费预期发生变化;二是形成灾民意识。输血式的救灾方式促使了“等、靠、要”的灾民意识的形成;三是产生心理恐惧。地震的巨大伤害力量给人们造成短期内无法平静的心理恐惧,人们成为惊弓之鸟,遇余震而惊慌失措群体非常普遍,有些人还因地震而出现程度不等的精神分裂症状;四是道德认知和价值评判发生变化。调查中我们发现,地震灾害使一些人道德认知和价值评判发生了变化,在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评判过程中,扭曲的心灵表现得比较突出。

二、关于灾后重建的几点对策建议:

1、重新审视和研究绵阳发展战略,调整发展布局。一是对产业发展布局特别是极重灾区产业发展布局,在近几年内要作出科学合理的调整;二是对有些地方的基础建设和城市新区建设要重新审视,有必要放慢速度或降低时段目标体系;三是对县域经济发展要增加投入,减轻负担,以便恢复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后劲。

2、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应急救灾体系,加强应急管理物资储备,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各级政府要对灾害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统一的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健全大灾应急救灾体系,加强大灾应急管理物资储备,提高大灾应急管理能力,国家要建立大灾救援特种部队,配备专门的救灾设备,特别是大型机械设备,再也不能像这次地震一样,有些专用设备还要到国外去租用,从吸取教训的角度看,这也是地震带给我们的财富。

3、增大分散安置比重,鼓励灾民主动自主安置行为。当前,对受灾群众进行过渡性安置,应根据各区(市)县的实际情况,采取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投亲靠友、自行安置相结合的多种方式,过渡性安置地点的规模应当适度。从调研情况来看,房屋毁损的受灾群众恢复重建永久性住房的愿望非常迫切。

4、整合各个系统产业恢复重建意见,形成全市产业恢复重建整体规划,同时出台相关产业恢复重建的优惠政策。当前在这方面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整合各区(市)县和各系统产业恢复重建规划和实施意见,以形成全市产业恢复重建整体规划。要出台相关产业恢复重建的优惠政策,对一些特殊行业出台专门恢复措施和优惠政策,促其快速恢复和健康发展。

5、用新的更高的标准规划社会事业发展,把社会事业的恢复重建和长远发展相结合。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恢复重建要立足规划的高标准和重建的长远性,要完全摒弃原来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建设为了强行升级达标所采取的短视行为。

6、重视非极重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对非极重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对这些地区的恢复重建工作要加大政策和财力支持力度。

7、加强思想引导,为恢复重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一是加强舆论引导,正视灾情,要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地震是自然灾害,不是人为力量能左右;要使群众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党和政府是人民的主心骨,以增强战胜地震灾害的信心;二是及时总结经验,把抗震救灾中的优秀品质,优良作风加以及时总结、宣传,形成加快发展,一心为民的新机制;三是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逐步消除地震心理影响,恢复正常心理状态。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