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楼市冷清,成为各地楼市特征。据媒体报道,春节期间各地住房成交量大幅下跌,其中,广州中心区、北京主城多个区出现零成交,珠三角二线城市楼市成交降至个位数。而北京的房地产中介则多半“歇业”,成交可谓惨淡。
作为三线城市的绵阳,楼市也有点寒风萧萧意味,春节期间,笔者到各个楼盘的售房处转了转,都放假关门,全然没有去年春节的火热气氛。遍布绵阳各个街头的房地产中介,更是冷清。
当然这与春节放假有关系,但更主要的是严厉的第三轮调控出台。这次调控从金融、税收、行政干预等方面全线升级,加息、不准买卖、不给贷款、加征房产税、限制外地人买房,紧缩银根和地根,这种严厉政策起到重要作用。
于是,有人认为,楼市将迎来“拐点”,不少人看空绵阳楼市,现在房市进入一种怪圈,每出一次政策,开发商和原房主就有理由涨一次价,房价没有被遏制,反而推高了租房的价格,过去绵阳租一间90平方米的房屋,不过七八百元,可是到春节前,不少房屋中介的橱窗贴的价格都改了,大多都上了一千多元,而且一千四五居多。
尽管春节期间楼市空前的冷清,但各地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量跌价坚定。
前几天陪一个朋友去中介看二手房,房屋标价60万,问价有没有少,中介打电话,让笔者大跌眼镜:房主居然说60万不卖了,要65万,中介只好用笔将价表改了。再到橱窗一看,不少房屋的价都是改过的,而且一上涨就是几万。他们是咬着牙较劲,卖不出去,也不降价。
从房产开发商来说,由于不差钱,更不肯松口。不降价就不降价,打死也不降价。即便保持原价,也要做出定期上涨的意味,涨了后再找理由优惠,但给人的感觉房价在不断地上涨,让刚性需求的购房者惶惶不可终日,最终掏钱购房。
为什么这么严厉的措施,房价就是下不来呢?
一是中国人的生存文化的特性就是“家业”。是先有家再有业,没有家的人永远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所以购置房子成为国人一生为之奋斗的大事。租的房哪怕再好,也是不稳定的,不可靠的,也是别人的。电影《蜗居》就逼真地反映了这种几千年形成的文化心态。有房的永远不可能理解没有房的人的那种危机感。
二是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这种城市化进程造成了大量的农村住房空置,而城市住房空前紧缺。前天,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焦点新闻《新生代农民工》,第一代农民工挣到了钱就回家修房,而现在的农民工中的大多数人是离开了农村就没有想过再回到农村,他们人数达一亿,他们要在城市中安家、结婚、生子。没有房子行吗?
三是与保障房多年保障不力密切相关。我们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空前滞后,就是按中央的要求加快建设的速度,十年内也跟不上刚性需求的步伐。
前天央视播出了一条新闻:北京将出台贯彻新政的细则,不少二手房的购房者则是通宵排队,尽快将成交的二手房过户,以防出台新细则可能的限制措施。北京的房价已是天价了呀,但他们还是赶在调控前将房过户到手。
说了半天,来一个结论:对中国楼市价格的预测,看空要特别小心,当前说房市迎来向下的拐点,也许为时尚早,房价否进入下行通道,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印证。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