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灾后重建 经济信息(四十一)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9-12-01  发稿编辑:刘庆

江油前10月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128亿


    江油市把减轻企业负担作为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截至10月,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28.65亿元,同比增长35.4%。这表明,江油市工业经济已经完全走出低谷,并再次创造了发展的新高地。  


    江油市积极开展“为企业服务质量自我评价”自查自纠活动,大力推行“首问负责制度、限时办结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政务公开制度”。按照“两集中、三到位”的要求,对企业涉灾上报重建项目均实行优先收件、优先考察、优先备案,并以最快的速度上报,力求使企业灾后重建项目尽快纳入全省、全国总体规划。通过不懈努力,全市企业进入国家灾后重建规划158个、总投资115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154个、竣工120个,完成投资53亿元。


    为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江油积极推进现场办公、并联审批等工作方式,广泛为企业发展开辟“绿色通道”。同时,把激发企业活力,提升企业发展水平作为企业治乱减负的重点。全力帮助企业落实申请国家灾后重建补助资金、贷款贴息资金等优惠政策。在重点支持攀长钢和川矿集团异地重建等重大影项目的同时,尽力关心照顾中小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灾后重建以来,全市已为95家中小企业争取国家、省、市技改补助资金2186万元;为50家工商企业争取中央灾后重建补助资金7266万元。


    江油市及时为企业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92宗、土地面积3876亩,涉及贷款金额9亿余元,免收抵押登记发证费22万元。为四川国大、巴蜀江电、龙凤电站等重点建设项目及时供地35.84公顷,解了企业扩张发展的燃眉之急。


涪城全力打造近郊精品农业


    今年以来,涪城区围绕城市需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城郊优势,坚持走“规模品牌并举”的路子,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突出打造绿色蔬菜、林果花卉、生态养殖、乡村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城市近郊精品农业已见雏形。前三季度,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5.08亿元,农业增加值8.60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763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88元,增长13.8%。


  随着绵阳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近郊蔬菜基地面积逐年萎缩,城区居民餐桌上的新鲜蔬菜七成左右靠外调,价格持续上涨。为了稳定“菜园子”,保证市民“菜篮子”,涪城区今年出台了《涪城区特色优质蔬菜产业基地建设规划》,提出到2012年,建成川西北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加工基地,种植面积达20万亩,总产量47.6万吨,总产值11.9亿元,农村人均蔬菜销售收入实现5000余元。在金峰、石洞、杨家、玉皇等乡镇打造10万亩常规性蔬菜基地,建成后将年产蔬菜50万吨以上,总产值12亿元,带给菜农户均收入上万元。金峰镇莲花池村上半年种了300多亩蔬菜,收入180多万元,种植户每亩地增收3000多元。


    对涪城养殖业来说,由于位于城市近郊,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要求更高。对此,涪城采取优化布局、培育龙头企业、加大招商等方式加速打造生态养殖业。在生猪产业发展上,涪城区以关帝生态养殖园区为龙头,以其它适养区域为重点,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强对排放物的综合循环利用,实现养殖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在小家禽养殖上则重点向关帝、玉皇等空闲土地丰富和水源条件好的乡镇发展。注重拉长产业链条,着力培育、壮大、引进产业关联度大的加工龙头企业,实现从单纯的饲养环节向加工、储藏、流通等后续环节拓展,建立起养殖、流通联动机制,提升了产业整体效益。


    处于绵阳城市腹心的涪城,发展旅游业先天不足,为此,该区全力打造“三线九片”,致力于构建环城游憩带,发展近郊乡村游和休闲游。目前,全区已经形成了北线的绵江景观大道乡村旅游线;南线的绵三路、绵吴路乡村旅游线;西线戈家桃林、鼓楼山村乡村旅游线,磨秀路草溪河乡村休闲旅游线,共同组成了环城游憩带。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