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亭搭建劳务输出五大平台
盐亭是劳务输出大县,为确保农民工“有技术、出得去、能赚钱”,今年以来,盐亭县倾力打造劳务输出“五个平台”,助推劳务经济发展。
技能培训平台。该县制定农民工培训实施方案,将品牌培训任务落实到农广校、县职中、乘风驾校、实验驾校、育才厨师等职业培训学校,依托“科技下乡”、“扶贫培训工程”、“阳光培训工程”等载体,大力开展传统技术型、新兴产业型和现代服务型“三大类型”专业培训,做到输出前与输出后、输出地与输入地、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培训与就业“四个结合”,全县80%以上劳务输出人员都有一至二项专业技术。
劳务基地平台。重点抓好20个劳务开发基地乡镇,特别是金孔、八角、富驿、洗泽等市级农村劳务开发基地乡镇建设,确保户均输出一个以上劳务人员。加强劳务输出吸纳基地建设,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劳务输出龙头企业、劳务培训基地、驻外地办事机构广泛收集劳务输出信息,成规模有序输出农民工。着力打造“嫘祖劳务”品牌,开发川妹子、川建工等品牌成建制输出,广泛开展订单劳务。
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劳务用工信息网络,在全县467个行政村建综合信息平台;按照分类指导、动态管理的原则,在各乡镇劳动保障所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综合管理台账、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台账、农村劳动力输出及培训意向台账、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台账等,做到“管理到人头,基础数据准确,基础工作扎实”。
配套服务平台。建立劳力开发、统计调查、实名登记、动态管理等制度,对求职登记、申请培训、申报鉴定等免费进行“一站式”服务。建立农民工维权服务体系,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流动党员管理平台。在县城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在场镇所在地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在县城社区建立3个流动党员服务点,实施流动党员“关爱行动”,发挥党员在劳务输出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台优化服务壮大民营经济
三台县在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优化民营企业服务措施,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准入范围和条件。鼓励民营资本采取投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和道路、桥梁、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和经营。实行投资项目“一章对外”办理和“绿色通道”制度,每月由分管副县长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到企业现场办公制,及时处理和化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三台大力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方式。推行在重点领域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措施,突出工业园区建设,实行一区多元发展模式,推进深度开发和二次创业。该县财政连续5年每年为工业园区和芦溪工业集中发展区分别安排专项补助资金500万元,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每年通过召开政银企座谈会,引导银企对接,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县财政每年设立2000万元以上的产业发展资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倡导自主创新意识,使工业企业的价值取向逐步由“数量型”向“技术效益型”转变。
三台县通过举办民营企业管理营销与投融资培训班,提高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开展阳光培训,不断提高返乡农民工素质,为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实施培大育强工程,鼓励民营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大对优势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每年开展一次“双十强”民营企业评选表彰活动,并在县城中心位置进行公示,提高了民营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在全县上下营造了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据了解,今年1—9月,该县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4.98亿元,同比增长18.3%,比上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总量和增速分别居全市9个县(市、区)第3和第2位。其中,实现民营工业增加值15.08亿元,同比增长30.1%,其总量和增速分别居全市9个县(市、区)第3和第2位。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7.04亿元、10.18亿元、9.9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7%、26.9%、17%。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