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灾后重建 经济信息(三十三)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9-08-24  发稿编辑:刘庆

涪城做强现代农业


    今年以来,涪城区看准绵阳打造百万人口大城市的机遇,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区域布局,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种养殖道路,发展特色产业,做强现代农业。


    涪城区利用离城近、土壤养分足、水利资源便利、气候适宜种植业等多方面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实施优质化、无公害化、标准化“三化”生产。目前,绵江路沿线的龙门九龙村、小桥村等已认证为无公害蔬菜基地,年产无公害蔬菜3万余吨。处于绵中路沿线的杨家镇、玉皇镇等,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杨家镇罗汉寺村与江油白玉村结成“结对共建友好村”,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水果产业,新推广发展的200亩优质白花桃,可为全村人均增收150元。玉皇镇蔬菜、畜禽、蚕桑三大特色农业产业由单打独斗走向规模化、标准化,老君村通过土地流转,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建成辣椒种植基地300余亩,据保守估计,年产值将达100万元以上;全镇蚕桑产业年创产值可达600余万元。


    涪城区委、区政府将工业理念用于养殖业,从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着力,特意将距离城区23公里的关帝镇建成生态养殖产业园区。目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园区已成功引进沪川牧场、正大帝鑫代养场、正农畜禽养殖有限公司、森林腹地鸡等6家大型养殖企业,建成投产3个,完成项目建设投资3100万元。涪城还注重延伸畜牧业产业链,实现畜牧从单纯的饲养环节向生产、加工、储藏、保鲜、流通等后续环节的拓展,着力培育、壮大以双汇、长林、长安、雪宝等为代表的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据统计,上半年农民增收的430元现金中,有12.3%的份额是养殖业贡献的。


    发展城郊生态观光农业。在城市周边建成一批有档次、有特色、有品位的生态园、植物园、花卉园和“农民公园”、农家乐,推进一、三产业互动发展,探索涪城农业经济新的增长极。目前,青义镇中龙村引进大型企业大力发展兰花和樱花“两朵金花”,并将与大龙村等相邻村连片打造成集游憩、观光、户外拓展、疗养、度假于一体的绵阳城市后花园。杨家镇倾力将“碧水蓝天”农家乐打造成我市首个国家AA级旅游景区农家乐,继小桥村之后成为我区第二个国家级景区,并利用“碧水蓝天”的成功经验,又推动了民主水库、小岛水库、尹家大湾乡村旅游开发,形成生态观光农业走廊。


    盐亭盘活土地资源


    在灾后重建中,如何加快农业产业恢复发展,促进农业产业上档升级?盐亭县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创新土地集中经营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大力引进有实力、懂管理、会经营的业主参与农业产业恢复发展,为全县农民找到了一条长期稳定的增收途径,建起了细水长流的“增收银行”。目前,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12万亩。


    盐亭县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政府主动参与土地流转,村镇分别成立土地流转机构,村上按照实物计价方式,实行保底不封顶的办法,由农民和业主协调确定土地租金。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由村上把土地从农民手中统一起来流转到镇上,镇上按照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确定发展项目后,统一对外进行招商,通过比选,引进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开发。采用这种土地流转模式,农民和开发业主双方直接与政府打交道,相互间减少了纠纷和猜疑,有效地解除了农民和业主的后顾之忧,加快了土地流转步伐。


    社会资金的积极参与,有效地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恢复重建升级发展。全县紧紧围绕毛公、两河、巨龙、云溪、麻秧、玉龙等公路沿线镇乡,集中资金项目,打造农业发展示范亮点,辐射带动全县产业发展。在产业定位上,结合各地既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以花卉、蔬菜、水果、优质粮油生产和特色养殖业为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巨龙镇梅花村原果园由于经营不善,果树品种老化,导致效益低下。村上通过积极招商引进业主参与开发,目前,承包业主已投入200多万元,对500亩梨树进行了品种更新改良,并组织成立了嫘祖果业合作社,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带动全县发展早熟梨2400亩,每亩水果每年可助农增收700多元。


    江油1—7月开工项目666个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