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价格改革 卓有成效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9-01-18  发稿编辑:刘庆

——写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

绵阳市物价局    李绍云

    1978年12月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机制的核心。30年来价格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排头兵,坚持市场化取向和渐进式的改革思路,稳步推进,逐步深化,实现了计划价格体制向市场价格体制的基本转变,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反应快速、配置高效、调控有力、监管规范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管理机制,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翻两番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价格改革30年的回顾

    价格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也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党的十二届三中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价格体系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我国的价格改革从1978年开始,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经过30年的历程,平稳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随着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不断深化,我市的价格体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8——1991年)改革计划价格体制时期,(1992——2000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2001年至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的深化改革时期。

    (一)1978年——1991年:改革计划价格体制时期

    1978年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绵阳市恢复了物价机构,成立了物价委员会,1983年改为绵阳地区物价局,1985年撤地建市后,改为绵阳市物价局,负责全市物价监管和价格改革的历史重任。在1978——1991年这一时期价格改革的重点是在计划价格体制内,引入市场调节成分,经过有计划的调整或者放开部分商品价格,逐步理顺价格关系。其改革可以分为以下二个阶段:

    1、调放结合,以调为主阶段(1978——1984年)。“尊重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价格调节作用,完善计划价格体制”的指导思路居于主导地位,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测算产品的理论价格,实现政府科学定价,建立较为合理的价格体系,改革的方式是“调放结合,以调为主”。积极配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1979年起,绵阳开始大幅度提高粮食、油菜籽、棉花、生猪、牛肉、鲜蛋、水产品、土特产品等18种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同时适当提高猪肉、牛肉、禽蛋、水产品、蔬菜、牛奶等八种主要副食品销售价格,农产品购销价格调整,使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的状况得到好转。到1983年大米、玉米、菜籽、生猪等几个主要品种收购价格较1978年提高41.68%;在提高农产品购销价格的同时,我市有重点的调整了部分重工业品和轻工业品价格和交通运输价格。在有计划理顺价格体系的同时价格管理体制也作了些有益的探索和改革。1985年放开了计划外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和部分非商品收费。

    2、放调结合,以放为主阶段(1985——1991年)。这一阶段价格改革主要以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为目标,重点转换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方式是放调结合,以放为主。1985年先后放开蔬菜和生猪购销价格,实行议购议销,除粮食、棉花、菜籽油等主要品种外其余农产品价格全部放开,实行市场调节,同时放开多种工业消费品价格,工业生产资料实行价格“双轨制”。在坚持以放为主的同时,也适度疏导了部分价格结构性矛盾,主要是适当调整了粮食收购价格,部分烟酒价格和城市四种主要副食品价格。与价格改革的这一过程相适应,我国经历了产业结构大调整,日用工业品和家用电器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这个阶段的价格改革,一方面通过放开价格,另一方面通过实行价格双轨制,打破了一价定终身的传统体制,形成了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其市场调节占有相当的比重。

    (二)1992——2000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作为市场机制的核心,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也基本建立。这一时期价格改革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是加快价格形成机制的转换步伐。1992年重新修订和颁布了中央管理价格的分工目录,将管理价格和收费由原来800种缩减为141种,将绝大部分双轨制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到1994年工业生产资料“双轨制”基本取消。相继推进石油、粮食、棉花、化肥和医药价格管理体制改革,放开原油价格、棉花购销价格和化肥零售价格,对粮食实行收购保护价政策,将国家医疗保险药品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范围。价格结构性调整迈出了重大步伐,并多次调整粮食、成品油、化肥和电力价格等,我市也择机疏导了城市公交、自来水、房租、医疗、教育等多年积累的价格矛盾,有效地促进了城市公交和基础产业发展。

    二是加快推进法制建设。为有效规范市场主体价格行为,国家加大了价格法制建设力度,1998年5月1日,《价格法》正式颁布施行,使政府价格管理步入法制轨道,也为价格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2001年至今,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时期。

    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为适应形势的变化,价格工作重心及时从直接制定调整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为主,转移到研究制定价格政策,宏观调控措施、法律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来,明确价格工作的职能定位是“定规则、当裁判、搞服务”。与此相适应,改革的重点逐渐转移到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增强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加强对民生价格的监管与改革。

    1、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绵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7月,国家将中央定价项目由1992年的141种减少到13种。我市也相继放开了一批已经形成竞争或者能够形成竞争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商品和服务减少到目前的9种,其余商品价格和服务实行市场调节,确立了经营者自己定价并在价格形成中的主体地位。

    2、着力加强对民生价格的监管与改革,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好务。“5.12”地震灾害发生后,我市迅速启动价格异常波动工作预案,按省、市政府的要求,先后对方便面、矿泉水、粮食等24种主副食品价格实行临时价格干预,从重从快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价格违法行为,有效维护了灾区市场物价的稳定,为灾后重建营造了良好的价格环境。

30年来价格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

    我国的价格改革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市场化取向,采取渐进式方针,逐步调整不合理的比价关系,放开政府管理的价格,转变价格监管方式。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价格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已经实现了从计划价格体制向市场价格体制过渡,这是二个伟大的历史性转变。这个转变对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促进社会和谐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