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环卫人众志成城 重建美好家园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8-10-06  发稿编辑:

    市环卫处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担当起环卫人的社会责任,用自己的行动向人民群众诠释了“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环卫人无私奉献精神,为重建美好家园做出积极贡献。

    周密部署  支援重建  市环卫处在环卫工作的重建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灾区环卫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标准。及时下发了省建设厅制定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市容环境卫生导则》。加大清扫保洁力度,及时清运垃圾,对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粪便管理,抢建简易公厕,及时对粪便进行清掏处理;加大垃圾桶、点、站、公厕、卫生消杀及环境消杀工作。不仅全力做好了绵阳市城区的重建工作,还抽派3台水车,2台垃圾清运车,2台吸粪车支援这些地区重建工作。其支援口延伸到北川的擂鼓镇、安洲驾校;安县的永安镇、黄土镇等地。环卫处副主任曾茂辉和综合科科长梁雷、副科长白祥舜、环卫处监察中队长吕宗林等同志进驻灾区70多个日日夜夜,抢建简易公厕、化粪池、简易垃圾转运池,负责这些地区的灾民安置点送水及环卫清扫保洁、垃圾、粪便清运处理等各项工作的协调落实。有效的保证了这些地区的良好环境卫生和协助做好了这些地区的环卫重建工作。

     抢修更换环卫设施  地震后,市环卫处及时统计汇总上报绵阳市“5·12”强震灾后重建项目表,对震损的垃圾拦挡坝及渗滤池;损坏的公厕内便池、水管、房屋等设施;破损的转运站;损毁的垃圾桶、果屑箱;垃圾场泥石流损坏的垃圾车、水车等环卫设施迅速抢修、补充、更换。并按照“抓住恢复重建机遇,增强又好又快发展能力”的精神,抓好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粪便处理  灾后无大疫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如何确保“大灾后无大疫”是重建工作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标志及决定性因素。灾后为使突增的垃圾粪便能得到及时清运和无害化处理,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绵阳市投入资金在绵阳市楼房村卫生填埋迅速抢建一座城市粪便处理设施。该设施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日处理粪便污水可达100吨,其处理设施选取用北京世纪国瑞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粪便污水处理成套设备,采用固液分离,整体除臭工艺。该粪便处理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后,快速有效的无害化处理了绵阳市灾后城区及各乡镇灾民安置点粪便污水,并且提升了绵阳市粪便无害化处理能力。

    竭尽全力  勇担责任  为加强灾后重灾区各县(乡、镇)垃圾处理工作,按照上级安排该处还组成2个小组深入北川、平武、安县、江油等地乡、镇,了解各县(乡、镇)垃圾处理情况,对各地报上的生活垃圾处理场选址经过实地考察、核实。有些选址同意采纳,对离河流较近、距城市生活用水取水点较近的北川擂鼓镇、平武平通镇、平武南坝镇的垃圾处理场选址,要求重新选址;对选址较为分散的安县和江油等地,按相对集中,统一处理的原则,对涉及乡镇垃圾场进行了整合。我处还与当地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进行了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并责成有关领导及部门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生活垃圾处理标准,对填埋的生活垃圾进行消杀、覆盖、压实、无害化处理。

立足长远  科学规划  地震灾后有救灾、过渡和重建三个阶段。救灾和过渡阶段的标准因为情况特殊是有必要活套一些、随机应变、灵活处置的,但在重建实施阶段,就应该通过高起点、严要求的科学规划考虑诸多问题,市环卫处请上海环境工程设计院做的《绵阳市环卫专业规划》,立足环卫长远发展,对重建有科学指导意义。使绵阳市各县(乡、镇)的环卫部门依法立足本地实际,依据《绵阳市环卫专业规划》制定规划实施重建,特别在合理确定垃圾设施布局,有效治理城乡生活废弃物方面,有足够的前瞻性、切实性、可操作性。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重建工作的长远发展和人民永久的幸福安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